5年前,當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交到校長葉祥佳手上時,學校大門口的路都還沒有鋪好,學校所有教師都是當年新招聘的,多數是應屆畢業生。整個學校,除了校長和副校長是“老”的,其他一切都是嶄新的。
擁有近30年校長經歷的葉祥佳,帶著兩個“看家本領”從湖北來到廣東,一是他研究多年的成果“陽光引悟教育、快樂自我實現”的辦學理念,二是以課題研究帶動教科研、促進教師發展的實踐經驗。
“陽光引悟教育、快樂自我實現”辦學理念來自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葉祥佳認為,自我實現作為人的最高需求,也應該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學校教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體驗、感悟、生成。幾十年的從教經歷讓葉祥佳深有體會: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不可替代的生活體驗。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啟發、激勵,營造尊重和愛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能擁有自我實現的生命體驗,過一種“真實、幸福、完整、快樂的教育生活”。
如何讓新教師盡快將“陽光引悟”教育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是葉祥佳上任之初面臨的首要工作。葉祥佳總是在教師會上講:“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網站上有沒有老師的文章上傳,每一篇我都會讀。”葉祥佳也會點評教師的文章,還會擇優收錄到自己的專著里。在葉祥佳的不斷鼓勵下,每個教師都開始寫“教育敘事”。
其實,這是葉祥佳督促教師進行教育觀察和反思的手段。要想有的寫,必須先觀察、感受、讀書,寫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葉祥佳自己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1978年走上教師崗位的他,課余時間就是讀書、寫反思。即便當了多年校長,葉祥佳也一直堅持教科研,從“三位一體教學”到“五讓教育”,再到“陽光引悟”教育,40年不斷研究,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所以,葉祥佳希望學校每一個教師都能享受讀書、寫作和教科研帶來的幸福和成就感。
通過這樣的寫,教師們慢慢改變了問“怎么辦”的習慣,更多地問“為什么”,從著急解決問題走向研究問題,走向了教科研。
帶著思考教書、讀書
2016年9月,僅有兩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吳秀秀懷著忐忑的心情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屆一年級。那是一群怎樣的孩子?她猜想著。由于心里沒底,她找來有關一年級教學的圖書仔細研讀。開學初的家長會后,大家都在私下議論:“這個吳老師挺有經驗的。”聽到這樣的評價,吳秀秀偷著樂了。
現在,華中師大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的許多教師都養成了一個習慣,遇到問題和困惑首先是到書中尋找答案。閱讀成為教師成長路上的有力支撐。
吳秀秀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總因學生不聽話而生氣,并將原因歸結為是學生的錯。直到讀到于永正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上的一段話:“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時的我,我對學生就會多一份尊重、理解、寬容。我會向學生交出這樣一張‘名片’——‘名片’的正面寫著兩個大字‘微笑’,下面書寫著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寬容。”讀到這句話,吳秀秀開始反思,不再逃避自己的問題。
初讀王曉春老師的《今天怎樣做老師》,吳秀秀的內心是焦慮的:原來我做錯了這么多;原來我曾經以為是對的,其實對學生未必是對的;原來這么累,是一種“虛假努力”,不能真正提升自己;原來過度的體力內耗就是職業倦怠的催化劑;原來過于急著“怎么辦”,忽視了“為什么”,一心只想快速解決問題,忽略了正確歸因的重要性……閱讀后,吳秀秀的焦慮慢慢被拂去。她找到了新路子——做有思想的教師,做研究型教師。這不是一句空話、口號,而是一種思維轉變。
人人都是課題研究者
提起課題研究,教師們總是有畏難情緒,剛出校園的年輕教師更是不敢想。但是,葉祥佳不這樣認為。葉祥佳是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校長,從他的個人成長歷程看,課題研究始終伴隨和推動著他的職業生涯,“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是課題的來源,課題研究是問題的解決之道”。他深知課題研究對學校和教師發展的重要性,于是申請了國家級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陽光引悟新課堂研究與實踐”,鼓勵教師全員參與。
葉祥佳是從課堂走出來的專家型校長,“課堂是教科研的源泉,也是教科研的場所,更是教科研的目的”。大家聚在一起探討陽光引悟教學,大多數時候就是磨課。
作為課題組成員,吳秀秀為了上好《橋》這一課,一遍一遍地研究“陽光引悟新課堂”的行動策略和路徑,與課題組成員一同反復試課、聽課,教學設計也是改了又改。
課題結題時,500多節這樣的課題研討實驗課支撐起了“陽光引悟”教育理念,還有2000余篇論文及教育敘事、30余篇實驗報告,結集出版《陽光引悟》《陽光引悟教育實踐》《陽光引悟教育敘事》3本專著,形成了“四種教學模式”“四種學習常態”“四大原則”“四條大于定律”“四個顯性標志”“四種核心素養”等6條行動路徑與策略,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
在總課題之下,還產生了區級及以上“陽光引悟”系列課題16項。1991年出生的吳劍鋒是學校主管德育的副校長,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負責人和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吳劍鋒將“陽光引悟”教育與學校“谷”文化相結合開展課題研究,課題“陽光引悟教育學校谷文化的建構和實踐”成功立項。“課題研究就是發現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談起課題研究,吳劍鋒頗有心得。
教育科研帶動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和教師的迅速成長,學校也成為當地一所引領性學校。“葉祥佳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把大亞灣教育搞活了。”大亞灣宣教局局長曾文浪說。“葉祥佳的辦學有質量、有特色,成果顯著,彰顯了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的品牌效益。”華中師范大學合作辦主任王志彬評價道。
發現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因為思考,因為研究,因為用心,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的教師慢慢走向了教育的本質和核心——人。
別看教師們都很年輕,可說起自己班上的學生,個個都是專家。
“90后”教師韋明月是個“問題孩子”轉化能手,問她怎么做到的,她說:“其實不要板著臉訓斥他們,要努力理解他們,就會找到他們心中那個柔軟的部分。”韋明月班上曾經有一個存在交流障礙的孩子,她想盡辦法尋找問題的癥結,終于發現孩子3年級時曾因好伙伴的“背叛”而受傷,從此拒絕與人交往。韋明月找來孩子的父母,讓父母帶孩子找到那個伙伴,幫孩子解開心結。“我就想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為他們包扎內心的傷口,讓他們更加堅強的長大。”韋明月說。
面對理解能力差和性格有缺陷的孩子,教師謝汶津特別能理解:“這些孩子在學習上不能與同學同步,行動也不如別人敏捷,他們受到了伙伴的冷落,成了班級中的‘灰色人群’。這是一群更需要愛的孩子。”她對這些孩子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是老師眼中最可愛的孩子”。這句平實的話,就像一縷陽光,溫暖著孩子的心,讓孩子感覺生活在大家的關愛中,讓他們體味到了生活的美好,重新找回了自信。
教師陳曉玲也發現,師生間的信任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我們要培養自我實現的快樂陽光學生,也要培養自我實現的快樂陽光教師。”葉祥佳常常對教師這樣說,教育教學是師生相長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成就、自我實現的人生旅程。
“陽光引悟”教育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理念,它滲透在學校教育的每個細節,成為一個大家共同書寫的故事,師生都是這個故事的書寫者,他們用自己的實踐讓這個故事朝著更深遠的地方拓開,再拓開去。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