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師生站在最中央,既是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堅守的思維方向,也是以文化人價值能夠落地的有效路徑】
當下,各級各類學校文化建設大興土木,讓人目不暇接之余,不禁想問:校園文化究竟為誰而存在?答案不言而喻,為師生。讓師生站在最中央,既是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堅守的思維方向,也是校園文化能夠落地的有效路徑。
眾所周知,校長是學校發展的首席官,自然應該是校園文化的總設計師,對文化的主題、框架與內容應有精準的理解和宏觀的把握。校長應引領全校師生參與到文化創意、討論、修改、完善之中,在形成“文”的過程中,為以后的教化奠基。師生既是校園文化的締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享用者、受益者和傳播者。
然而,現實中校園文化的“拿來主義”頗為盛行。一種是學校把文化公司請到學校逛一圈,學校提出想法和要求,公司做好成品,學校驗收,安裝上墻,大功告成。另一種是學校提想法與要求,請文化名流思考并撰寫內容,再讓文化公司制作安裝。究其原因,一是校園文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做好不容易,交給他人設計,不費心思,簡單直接;二是有名人大家的作品撐臉面,校園文化含金量高。殊不知,這樣做卻讓本該是校園文化主角的師生成了觀眾,本應從內“長出”的校園文化變成了一種從外向內的“灌注”和強行植入。校園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讓全體師生在參與構建文化的過程中,思想與精神得到洗滌和升華,行為與習慣得以修正和規范,精氣神逐漸發生改變。如果沒有師生特別是學生參與建構,文化也就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或許有人會擔憂,學生自身思想境界和水平能力達不到文化設計的要求,怎么辦?其實,我們不能小覷師生的創造力,教師中不乏各種人才,完全能夠指導學生創造出有一定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譬如,某校用師生書畫作品裝點過道走廊,征集師生個人語錄代替高大上的名人名言,指導學生撰寫各種溫馨提示語,甚至讓書法出眾的學生題寫校名。這個過程是師生思考、理解、內化之后用恰當的形式表現文化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師生不斷琢磨、思考、修正,學校只需要做好提議、審核、把關等環節。試想,當師生看見校園里處處是自己的作品,認同度必然很高,不但自己努力踐行,不去違背,看到不良言行也會主動去勸阻和引導。師生自我約束言談舉止,自主規范行為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精神風貌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不就實現了文化育人的目的了嗎?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許多校園文化學生看不懂或不喜歡看,在于文化的表現形式過于“高大上”,太“陽春白雪”,難免會曲高和寡。因為這些校園文化大多是站在成人角度設計,而忽略了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
筆者曾到一所名校參加活動,看見六年級學生在校門口打掃衛生,問他們讀過校門口墻壁上的校賦嗎?他們搖搖頭。再問校長和教師講過嗎?還是搖搖頭。校賦大多篇幅較長,有不少生僻字,不要說理解內容,就是把生字認全,讀通句子也不是容易的事。學生不看,學校不講,校賦存在的價值有多大?無非就是裝點門面,供人參觀。相反,有些學校用一段現代白話文來代替校賦,可能會少了點“文氣”,但是通俗易懂,接地氣,更容易為學生接受與喜歡。
無獨有偶,現今校園里篆書、草書大行其道。某校用篆書書寫《論語》中的經典語句置于墻上。篆書、草書作為一種書法形式無可厚非,但是用它們來書寫經典放在小學校園,連許多教師都認不得,何況學生呢?這種“文化”就會被束之高閣,不受學生待見而失去應有之義。
讓師生積極參與建構校園文化,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這個問題。因為師生自己設計構思,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心中有數。校園文化只有形式入了學生眼,看得清楚,讀得明白,才可能喜歡看,進而去理解與踐行。
總之,師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學校應引領他們積極參與建構文化,讓文化從“嵌入式”變為“生長式”,自然而然地長出來,如此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學苑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1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