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見家長公開挑戰學校、舉報教師的新聞,每每引發社會聲討譴責師德的高昂情緒。簡單粗暴的教育行為顯然失當,如何突圍尚需冷靜思考背后的原因。
勒令學生站在旁邊反思(罰站),推一把、踢一腳(體罰)等不文明的教育方式,是我們讀小學時老師的常態行為,只要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當年的家長都能接受。今天的家長渴望更人道、更文明、更科學的教育方式,而部分學校和教師的教育管理與教育行為還停留在過去的時代,與家長的期待和社會的發展相差甚遠。
不文明、不專業、不人道的教育行為,理應受到譴責。但只是譴責而沒有專業指導,會讓教師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放棄對集體教育的優化。正如有些教師感慨的那樣:“這也不能做,那也不合理,這教師沒法當了。”找不到文明教育的應有出路時,教師若出現集體怠教行為,那將是更為隱蔽的師德滑坡,是更為嚴重的教育質量下降。
不文明的教育行為很容易被判定為師德問題,而細究每個案例,我們會發現不能全都簡單歸因于師德問題。很多被舉報的教師做事認真踏實、負責肯干,他們傷心不解“為什么對他們的孩子負責任,還要受到苛責?!”這樣的情緒已經部分蔓延到一些年輕教師中。有位年輕教師的媽媽每天都會叮囑她:“別和孩子急,他家長都不管,別為了一個孩子把飯碗弄丟了。”
所謂的師德問題背后,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師能問題。很多用心用力想為孩子好、想把班級管理好的教師,燃燒了自己卻點不亮別人,問題出在涉及專業素養的師能。
師能,一是教學過程中的課程、學科與教學的能力,比如分解好知識點、教會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等。二是理解學生、管理集體的能力,比如對不同學習基礎與學習風格的學生因材施教,有效管理班級,利用集體進行教育等。實踐中,每個班級都有一定比例的學習障礙或智力超常的兒童,都有前一階段教育不足而發展不充分的兒童,都需要教師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去管理與指導。教師若缺乏應對能力,就難免給予兒童不科學甚至不人道的劣等教育。
提高師德修養需要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還需要建設學校制度層面的支持系統,才能避免教師在集體教育壓力下出現情緒問題及不文明的行為。
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小學配有一定比例的特殊教育教師,主要負責管理與輔導那些智力超常、偏低以及存在學習障礙的孩子,在支持特殊兒童成長的同時,也支持著其他教師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
渴盼社會認識到缺乏教育能力和合理制度支持是出現師德問題的主要原因,形成關心教師、發展教師、支持教師的教育生態,讓教師在合理的教育環境中專業成長,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體驗。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3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