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元辦學啟動資金,從極不起眼的日照市第三職業高中起步,篳路藍縷,升格為日照市經濟學校,辦成省級重點職業高中,繼而升格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行列……
同青島、煙臺等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日照地理位置偏遠、經濟基礎薄弱、人才與資源短缺;同省內其他高職院校相比,學院建校晚、底子薄、資金缺乏……“窮孩子都是拼出來的?!比照章殬I技術學院院長馮新廣這樣比喻。
讀職校一樣有出息、成大器
“上世紀80年代末,職業高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還是個‘第三’。新入職的教師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自己在哪上班。你想想當時我們的辦?;A!”一談到創業史,馮新廣就有說不完的故事。
日照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受聘為學院名譽院長,感慨于學校的辦學歷史,欣然題詞“追求卓越”。學院黨委書記何子安說:“卓越文化就是學校文化的魂,干事創業靠的就是這個魂。”
職教學生基礎較薄弱,自信心不足、學習動力不強。丁肇中四次到訪學校,并勉勵學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讀職業技術學院一樣有出息、成大器”。馮新廣認為,勉勵學生追求卓越,就是在于激勵學生們爭做最好的自己,將自身的優勢、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資源,發揮到極致。
學院將追求卓越融入到管理育人的全過程——凝練形成體現卓越精神的核心價值觀,構建了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與卓越標準;以課程為主渠道,在職業氛圍上,弘揚精益求精大國工匠的卓越精神,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文化內容、優秀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職場規則等;建設了卓越廣場、國家眾創空間等一批文化景觀與文化基地;通過卓越精神辯論賽、座談會等主題文化活動,用身邊的人講身邊的卓越故事……
一系列制度、課堂、空間、文化建設讓追求卓越成為了學生們心中的文化核心詞,增強了學生們的歸屬感,促使他們認同自己的職業選擇,激勵他們“有出息、成大器”。
校企融合培育“匠人之心”
潘曉凡是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五征學院定向培養的一名學徒制學生。他在山東五征集團實習時的崗位是加注后橋齒輪油。這是裝配車間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如果缺少這一工序,后橋里的齒輪就會因為沒有潤滑摩擦產生鐵屑然后抱死。師傅沙玉秀一邊告訴他怎樣觀察和熟悉各種車型,按照不同的加注標準操作,一邊操作示范。
校企合作是學院的一大辦學特色。目前,學院合作企業數已達到了403家,與韓國現代汽車集團、五征集團等6家企業合辦二級學院,共建專業13個,訂單班38個,聯合制定144門專業課程標準,校企共同開發教材246門。
五征學院是日照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與山東五征集團聯合創辦的二級學院。五征集團是中國機械制造重點骨干企業,是中國農用車和農業裝備生產制造業的排頭兵。2015年4月份,校企合作招生,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招收學生247名,組建了“五征班”,雙方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開發課程、組建雙導師教學團隊。
工匠精神也被寫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重要的素質培養目標,明確了師傅的職責,不但要傳授學徒技術技能,更要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徒的工匠精神。
一出校門就是“老司機”
“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很大比例來自貧困家庭,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讓學生們學得一技之長,實現高質量就業,不僅改變學生個人命運,還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村的命運?!瘪T新廣說。
畢業生與企業招聘需求不匹配,是很多職校學生求職時面臨的問題。企業招聘不是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而是按照崗位需求來招聘。學院根據企業產業鏈條、崗位招聘需求,對專業體系進行重構,建立“職場體驗、頂崗歷練、實境訓練”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先后于2013年、2015年進行了兩次專業調整,將68個專業壓縮至38個,構建起以面向臨港產業、服務現代建造業為重點的特色專業體系,建設了海洋生化、裝備制造等10個對接地方主導產業的特色專業群。
按照學生認知和能力提升規律,實施“基礎階段—能力提升階段—生產階段”三段式培養。第一學年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程;第二學年,學生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平臺課程學習;第三學年,則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結合自己的興趣,選定專業崗位,在企業頂崗實境訓練,集中精力、精心鉆研崗位要求。
“這樣一來學生畢業時,就不再只是拿到駕照可以合法開車的新手,而是已經具備了真實職場經驗的老司機了?!瘪T新廣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