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是教育發展的主要生產力,是教師成長的“腳手架”,是學校品質提升的“助推器”。
但是,我們的教育科研有時會不同程度地走入誤區。坐而論道,以文代研,將教育科研簡單等同于寫論文,且多是文字堆積,與教育教學實踐相脫節;隔岸觀火,不聞不問,認為埋頭教學才是真功夫、硬任務,而教科研是虛任務,無所謂;被動研究,認為課題研究是學校的要求,硬著頭皮“被研究”;教研分離,重“形”忘“神”,教研組活動看似活動忙忙碌碌,活動形式多樣,卻不知如何解決教學問題。
因此,教師應該走“本真”的教育科研之路。從研究起點來看,這是自然的,是真實、健康的,是去功利化的,符合學校文化核心價值觀要求;從研究過程來看,這是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的,體現個性需要、自主探究;從研究結果來看,這是要攻克“死結”、解決“瓶頸”教育科研問題的,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可持續發展。
教育科研,只有真正觸及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才能激發科研的活力,進而推動學校教育科研的發展。為此,學校應開展本土化、特色化的課題研究。
根植“微”點,見微知著。學校可開展體現主動性、生長性、原生態的“草根”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開展教師校級“微課題”草根研究。“微課題”推行“小問題、小方法、小體會”,破解貼身的教育教學難題,提高課堂效率。“微課題”倡導“行動即研究,研究即收獲”的思想,讓課題研究重在過程,贏在過程。在“微課題”的基礎上,教師再申請更高級課題的申報,提升為縣市級以上的立項課題,學校又以科研專家為引領開展研究,體現研究的高層次和前瞻性。
關注斷點,無縫銜接。學校教育教學中,肯定有一些缺少銜接的研究領域,如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學段銜接、各學科之間的銜接、各部分之間的銜接等。課題研究可以去發現這些斷層之處,去彌補缺漏,架設紐帶,使學校教育教學形成一個整體。
聚焦重點,相得益彰。課題的研究,有助教師開闊視野,更按教的規律辦事;課程的意識,有助教師擴大課堂的外延,更按學的規律辦事。在深化課程改革的積極推進下,開發拓展課程成為了現今課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學校應加強課題研究與課程建設的整合和深化,使得課題研究、課程建設合二為一,相得益彰。
另外,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各學科的疑難問題也就逐漸出現,課題研究就應破解這些教育教學的疑難,真正彰顯科研的力量。比如,作業與練習一直以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疑難問題,可在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分析下,準確定位,使學習以課堂練習為依托,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校本研修是學校教育科研常態開展的主渠道,只有校本研修建設好了,教育科研才能走向正軌。為此,學校可嘗試開展“半天教研”、打磨“綠色課堂”。教研組是開展教育科研的重要載體,教與研結合才能以研促教、以教帶研;嘗試借教育名家激活科研內驅,以名家引領為動力,全面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提升教師科研能力;成立校內的“研究院”,比如“小學語文研究院”,以研究強能力。
“本真”教育科研使教師樹立了“學術至上”的理念,使教育科研成為了教師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從而養成了善于反思總結、動筆積累的科研好習慣,使一批愛業、勤業、精業的教師在活動中脫穎而出,助推學校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東風小學教育集團)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