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敢闖愛創的廣東,先行一步。今年2月,廣東印發的《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新增12萬個以上高職學位,中職畢業生升學率達到30%以上,本科高校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比2018年翻一番。
近年來,廣東職業教育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打通產學研“壁壘”,助力廣東產業“換擋提速”,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添柴加火”。
啃下職教發展“硬骨頭”
2018年,廣東職業院校在校生169.3萬人,辦學規模居全國前列。而2018年廣東技術技能人才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7%,低于全國21.3%的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占技術技能人才的比重為28.9%,低于德國的50%、日本的40%。
“職業教育必須通過改革,把擴大培養規模、提高培養質量放在重中之重,讓‘人口紅利’變成‘人才紅利’。”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景李虎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學位不足、中等職業學校“小、散、弱”、產教合而不深、吸引力較弱等,仍是當前廣東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五年,廣東大力調整產業結構。2018年,廣東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4.0∶41.8∶54.2,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4%和31.5%。而廣東職教人才培養的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仍不能完全相互適應。
這些問題引起了廣東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這時,恰逢國家職教改革政策春風吹來。黨的十九大報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指出,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廣東領風氣之先,把問題作為改革的“指揮棒”,出臺《廣東省職業教育條例》,以及一系列放眼長遠、精準點穴的政策措施,按下職業教育改革“快進鍵”。
打“組合拳”擴大職教資源
廣東清遠市省級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基地建設現場熱火朝天。今年9月,該基地5所高職院校將迎來首批學生。到2021年,該基地高職在校生將達5.6萬人。
這只是廣東著力做好優質職教資源“加法”的縮影。近年來,廣東加強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做大做強高等職業教育,優化中等職業教育結構布局,為職業院校學生搭建“才學青云梯”。
廣東茂名市是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但當地高等農林業人才缺乏。2018年,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應運而生”。近年來,茂名緊密對接區域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新建、擴建4所高職院校。
“我們著力打好擴容‘組合拳’。”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邢鋒介紹說,為增加優質職教資源,廣東挖潛擴容,新設一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急需的高職院校。廣東還將組織部分省屬高職院校聯合中職學校,實施集團辦學,優化職業教育資源。
大力推進職業院校建設的背后,是廣東建立健全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投入真金白銀。廣東省教育廳基建財務處負責人給出一組數據,2016至2018年,廣東職業教育總投入1329.99億元,其中財政性經費973.30億元。
“擴招100萬,廣東要多作貢獻。”景李虎介紹說,廣東要出臺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扶貧助學政策指引,讓更多孩子圓大學夢、成才夢。
廣東一手抓增量,一手抓質量,讓學生有學上、上好學。廣東采取撤并、合作、集團辦學等多種形式,優化中等職業教育結構布局,提高育人質量。到2021年,全省中職學校數量將從464所整合到350所左右。
為打破職業教育天花板,近年來,廣東還穩步推進中高職三二分段、專本協同育人、中職本科銜接等試點工作。據統計,2018年,廣東30所高職院校聯合20所本科高校,在75個專業點開展協同育人試點;63所高職院校與210所中職學校協同,在819個專業點開展中高職貫通培養三二分段試點。
率先創建一流高職院校
2018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發布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首個世界一流建設方案。此前,廣東率先在全國啟動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遴選,深職院等18所高職院校成功入選。
近年來,為打造一批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廣東引導職業院校把區域和產業發展等需求作為辦學“羅盤”,建立專業設置信息發布平臺和動態調整機制,“外引內培”打造“文武雙全”的師資隊伍。
“要把質量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著力推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景李虎強調,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不是一把尺子打量”,而應分類指導分類要求。
廣東積極鼓勵職業院校爭創國家級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對接省重點產業、龍頭企業的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打造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示范引領的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還支持各市打造一批對接地方產業和骨干企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市級高水平中職學校。
目前,廣東省級以上示范性高職院校數占高職院校總數的33%,省級以上重點學校數約占中職學校總數的51%。省內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基本覆蓋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的各行各業。
廣東省教育廳師資管理處負責人把“能文能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視為打造高水平職業院校的關鍵因素之一。廣東支持公辦職業院校探索通過先面試后筆試等方式招收高素質教師,推廣以周轉編制自主聘任兼職教師辦法,支持職業院校設立產業教師(導師)等流動崗位。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大量引進包括德國國際設計獎獲得者曹利等行業“大拿”,該校85%的專任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
據統計,2018年,廣東省高職院校雙師型專任教師比例達到62.7%;中職學校專業課、實習指導課“雙師型”教師占比60.6%。
攀上產教融合“新高峰”
前不久,“深職院—華為培養信息通信技術技能人才‘課證共生共長’模式研制與實踐”成果,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在深職院黨委書記陳秋明看來,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聯合一流企業培養人才,是該校的“制勝法寶”。
近年來,廣東用體制機制改革的“登山杖”,推動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攀上產教融合“新高峰”。
“企業職校的‘蜜月期’正逐漸到來。”廣東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處負責人說,為讓校企合作動起來、熱起來、火起來,廣東將產教融合建設納入職業院校績效評價體系,擬在產業、科技等專項規劃和各類重大科研或工程項目立項論證時,增加校企合作評判標準。
制度有保障,校企合作更火熱。近年來,廣東努力完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探索出企業辦學、園區辦學、混合所有制等多種辦學模式。目前,廣東57%的高職院校已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205個行業協會、4000多家企業參與66個職教集團,服務廣東省職業院校近90%在校生。校企合作正將職業院校學生“淬煉”成工匠之材。
在豐田、奔馳等250多個企業“最佳拍檔”助力下,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訂單班”人才供不應求。
校企聯合育人的數量、質量“比翼齊飛”,讓廣東職業院校畢業生成了“香餑餑”。據統計,廣東高職院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中職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超過98%、97%。近5年,全省職業院校累計培養出近40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科創星火”促產業升級
2018年,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探索教師分類考核改革,開展科研專崗試點。該校科研專崗教師熊志金現有更多時間泡在實驗室,研發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地鐵隧道安全監測系統,為地鐵“保駕護航”。
近年來,廣東引導職業院校教職工緊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協同創新,點亮“科創星火”,助力企業、產業“極速前進”。
“我們推進評價制度改革,打破‘大鍋飯’,讓職校教師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廣東省教育廳人事處負責人介紹說,廣東規定,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培訓、企業技術服務等所得的合法收入,經批準可用于績效分配,其中突破調控水平部分以備案方式單列核增。廣東還建立了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職稱評審導向,技術轉讓項目可代替縱向課題參與職稱評審。
近年來,中山職院與專業鎮政府合作興辦5個產業學院。其中南區電梯學院已實施20多個省市科技計劃項目和校企科研合作項目,孵化2家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獲得發明專利2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40多項。
“職業院校要堅持‘有為才有位’原則,主動為行業企業分憂解難,才能獲得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景李虎說,為推動產業“換擋升級”,廣東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產學研結合平臺,推動職業院校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新技術推廣等服務。同時,廣東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按照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聯合行業企業共建技術研發與服務機構。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廣東省高職院校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2.78億元,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2.13億元,非學歷培訓到款額4.81億元。廣東職業教育正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促進就業的“穩定器”,人才紅利的“催化器”。
“擴容、提質、強服務”是廣東職業教育提升發展的“全景圖”,接下來還要出臺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業需求、人才需求的“特寫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粵港澳職業教育將攜手共進。
廣東職業教育“升級戰”,爐火正紅!
■專家說
擴容提質強服務推動職教發展
李海東
2019年2月,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通過“擴容”“提質”“強服務”,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進一步服務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擴容”是重點,將有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能力
2018年廣東GDP達9.73萬億元,連續30年排名全國第一,對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強勁。廣東中等職業學校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的比例與職業教育發達省份相比,差距較大,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做大高等職業教育,增加高職教育學位,擴大高職招生規模。
為此,《行動計劃》提出,到2021年,“中職學校畢業生升讀高職院校的比例達到30%以上”“新增高等職業教育學位12萬個以上”,同時提出,“健全以地市統籌為主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落實各市統籌區域中職學校的責任,優化中職學校布局結構,保證向高職院校輸送優質生源。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這將為廣東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規模擴張,彌補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頸,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不僅如此,《行動計劃》還提出,到2021年,“本科高校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比2018年翻一番”,也意味著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將拓展到本科層次。
二、“提質”是核心,能為全面現代化提供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不久前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大灣區“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標任務,這給廣東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上面。
2018年,廣東省高職院校共有426個專業,覆蓋19個專業大類,從專業結構來看,財經商貿大類比重最大,占19.56%,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對接的專業占比偏小,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問題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短板。
《行動計劃》提出,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高端產業,對接省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建設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分類打造產教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群。
人才培養質量永遠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擴容”不忘“提質”,是《行動計劃》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所堅持的原則,這保證了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要素得以全方位融合,也保證了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符合各行各業的發展要求。
三、“強服務”是目標,始終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服務產業、服務行業企業、服務社會需求是職業教育的根本宗旨,《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動計劃,推進職業教育“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實施職業院校服務發展行動計劃,推動職業院校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新技術推廣等服務;實施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支持職業院校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援和精準扶貧工作;實施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計劃,主動跟隨優質產業或重點企業“走出去”。
這些舉措強調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社會培訓、技術服務和對外交流方面的功能,彰顯職業教育服務的宗旨,也使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以“擴容”為重點,以“提質”為核心,以“強服務”為目標,通過實施為期三年的行動計劃,廣東職業教育將迎來嶄新的發展面貌,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操作的鮮活經驗。(作者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爭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吳建新
《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計劃》)是廣東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國家加快發展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部署的關鍵舉措,是未來三年提升發展廣東職業教育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計劃》特點有三:一是鮮明的問題導向,直指廣東省職業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高等職業教育學位不足、職業教育整體水平不高等問題。二是強烈的教育情懷,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人才培養質量之上。三是自覺的政治擔當,意在增強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廣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作為一名高職校長,我倍感振奮,既為學校辦學與《計劃》思路高度契合,也為學校二次創業、內涵式發展有了更明確的前進路標和行動指南。
學校創辦于2006年,緊扣中山市“一鎮一品”產業結構特點,形成了“一鎮一品一專業”專業布局模式。自2011年起,學校依托優勢專業(群),與“世界燈都”古鎮鎮、“中國紅木產業之都”大涌鎮、“中國休閑服裝名鎮”沙溪鎮等專業鎮政府合作創辦5個產業學院,增擴學位1000多個。“十三五”期間,學校計劃實現招生人數翻一番。
招生考試方面,積極嘗試中高職貫通培養和高本協同育人“頭啖湯”,搭建中高本銜接立交橋,暢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道。目前,學校共有現代學徒制、3+專業技能課程證書等6個分類考試招生項目。
《計劃》提出,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實施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專業和師資,是人才培養的“一體兩翼”,也是學校苦練“內功”的關鍵所在。學校以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品牌專業和一流專業為龍頭,輻射和帶動各專業群建設發展,半數專業為省級以上重點建設專業。學校擁有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省、市工藝美術大師和省高層次技能型兼職教師等一大批技能過硬、有行業影響力的“工匠之師”。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學校始終堅守“服務發展”的方向和使命,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產業學院的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有效破除了教學和生產對接難、兼職教師聘請難、學生頂崗實習難等辦學“天花板”,在“政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等方面探索了新經驗。同時,把大學辦到鎮區、辦入園區,也有效激發了城鎮發展活力,助推傳統產業精彩蝶變。
其中古鎮燈飾學院牽頭開發燈具設計師(國家級)等3個職業標準,成立全國首個(燈飾)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實施“工作室+工場+市場”三結合循環遞進模式培養人才,師生設計作品屢獲大獎、直通企業,成為產業走向微笑曲線高端的重要推力。
科研工作面向企業“開菜單”,深度對接產業、企業需求。打造了以校本部為核心、5個產業學院協同推進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搭建了10余個科研平臺,把科技“金點子”轉化為產業、企業發展“利器”。信息工程學院教師江武志團隊面向鎮區小家電、燈飾等企業搭建全市首個物聯網平臺,形成了車載智慧系統等多個物聯網技術核心能力。2017年,學校入榜“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
下一步,學校將以《計劃》為指引,以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把握機遇、乘勢而上,用“擴容、提質、強服務”再升級,爭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排頭兵。(作者系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3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