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能不能早點回來啊?我會想你的!”“我們暑假就能再見面啦!你要好好學習。”……
日前,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東明鎮第一小學的操場上,留守兒童小言拉著“知心姐姐”、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鄉村定向師范生李俊楠的手,戀戀不舍。這已經是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10位師范生第二次來支教了。
“畢業后我們將定向分配到鄉村做教師,提前熟悉鄉村教育的現狀和難點,可以讓我們早一點進入角色。”李俊楠說。
事實上,在支教的同時,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與盧氏縣教體局還聯合實施了“知心姐姐陪伴計劃”,由支教師范生組成課題組,以“服務鄉村,助力德育”為理念,對盧氏縣鄉村德育進行診斷和建設。
“盧氏縣是河南省最偏遠的國家級貧困縣,全縣4萬多名學生中,留守兒童有6000多,將近20%;長期以來,盧氏縣的中小學教育德育狀況存在邊緣化、離土、配置不平衡、留守兒童家庭德育缺少等諸多問題,德育課程不足、內容空洞。”盧氏縣教育體育局政教處常東波主任說。
對此,盧氏縣教育體育局與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進行了合作,通過實施“縣—鄉—村小—教學點”區域整體推進,探索貧困鄉村的德育之路。
“在支教過程中,我們的學生不僅對盧氏縣的德育教育改革進行研究,還積極參與到德育教學實踐中去。”課題組指導老師、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何桂宏老師說,師范生們積極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和特色鄉土文化融入到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先后與盧氏縣實驗小學、東明一小和廟上小學合作開發出《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精神》《鄉土文化中的中國精神》等校本教材,指導孩子們創建話劇社、吟誦社,以歷史故事為背景,通過對話、排練和巡演,生動有趣地傳遞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要義,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特色鄉土文化底蘊,進行價值引領。
“相較于單純的支教,帶著課題下去對師范生們培養扎實專業素養,保持師者情懷,堅定扎根鄉村教育的信念很有好處。”何桂宏說,團隊先后發表了《“互聯網+”背景下縣域教育扶貧的建設經驗研究》等三篇學術論文,對“盧氏德育模式”的運行機制、形式及內容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該縣鄉村德育效果提升和機制完善等,提出了將家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打造鄉村精英教師隊伍,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等建議。
日前,三門峽市教育局專門向揚州大學來函,感謝學生們的研究“為鄉村德育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03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