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光輝歷程 70年難忘記憶 檔案故事
在北京交通大學檔案館,保存著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上面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交通大學坦桑尼亞、贊比亞留學生一九七五年畢業合影留念”的字樣,這張照片記錄了40多年前學校留學生教育的重大歷史事件,也訴說和見證著我國外交和鐵路援建史上一段不可磨滅的共和國往事。
1970年,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坦贊鐵路動工興建,鐵路由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到贊比亞的新卡,全長1860公里。根據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三國政府協議,中方負責幫助培養鐵路修建、管理、維修所需要的本土人才。1970年12月,交通部援外辦公室將培養200名坦、贊留學生的工作交由北方交通大學(今北京交通大學)承擔。北方交通大學作為中國近代鐵路管理與電信教育的發祥地、作為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1972年6月19日,北方交通大學接收了來自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的200名留學生,分為鐵路運輸、鐵路計劃與財務、鐵路通信信號、鐵道工程、內燃機車和鐵道車輛6個專業,培訓期為3年(學習基礎漢語及專業漢語一年、基礎理論課及專業課兩年)。學校成立了留學生辦公室,組織教師專門為留學生編寫教材以及附有漢語拼音的《漢英鐵路運輸專業詞匯》,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為留學生上課,招收94名本校往屆畢業返校進修生同坦、贊學生一起按編班學習。采用課堂理論、現場實踐和生產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組織留學生到北京內燃機務段、北京車輛廠、北京工務段和東郊車站等部門現場教學。
1975年9月8日,北方交通大學為179名如期完成學業的坦、贊留學生舉行隆重的畢業典禮,有關部門領導出席,坦、贊兩國大使致辭感謝學校教職工的辛勤付出。北方交通大學還派出教師赴坦桑尼亞,承擔坦贊鐵路技術學校籌建和執教工作。1976年全線通車的坦贊鐵路,成為促進坦贊兩國發展的經濟引擎、支援非洲南部民族解放斗爭的“自由之路”,這座中非友好的豐碑,凝聚著北方交通大學教職員工的心血汗水。
四十載物換星移,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北京交通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合作創建了中國軌道交通第一個“走出去”的境外辦學機構——中俄交通學院,建立了中俄、中英、中美、中印尼高鐵研究中心,設立國家軌道交通技術教育與服務中心,牽頭成立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了幾千名軌道交通急需人才。
從坦贊鐵路到“一帶一路”,北京交通大學秉承“飲水思源、愛國榮校”光榮傳統,發揮行業院校優勢和專業特色,為“一帶一路”軌道交通事業行穩致遠儲才奠基、保駕護航,在中國軌道交通教育“走出去”、推動軌道交通大國重器惠及世界各國方面走在高校前列。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檔案館)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4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