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本質一脈相承,但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各不相同。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教師,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從起點找支點,向歷史要未來,以教師的初心傳承黨的初心,以教師的使命擔負黨的使命,以教師的擔當承載黨的擔當,用科學的理論思維、深邃的歷史眼光、寬闊的世界視野,傳播科學理論、傳承歷史使命、傳遞和平理念,以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讓黨的“初心和使命”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以教師的初心傳承黨的初心
初心,是指人們做事情最初的想法和愿望。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P>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是廣大教師的從教初衷和職業理想。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自產生之日起,就以傳播知識、傳承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己任,日益在“教書育人”中成為引導人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黃大年、李保國、曲建武……無數黨員教師懷著對真理的熱切追求和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走上工作崗位,在“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未來”的征程中,默默耕耘、篤實奉獻。
作為教師中的先進分子,黨員教師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在深入領會黨的初心和教師的初心一致性的基礎上,深刻把握共產主義理想和教師職業理想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要以黨的初心引領教師初心,自覺加強黨性鍛煉,把黨的初心作為涵養師德之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以教師初心傳承黨的初心,切實強化師德建設,讓“為人民謀幸福”的理想在青少年學生中入腦入心、落地生根。
以教師的使命擔負黨的使命
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作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承文化、創造文明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輝煌創造、世代傳承、延綿不斷提供了不竭源泉,作出了卓越貢獻。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希望,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民族的生存發展和興旺發達始終是教育活動的目標訴求。
黨的使命靠黨員履行,教育的使命靠教師擔負?!懊褡鍙团d”呼喚教育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廣大教師肩負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教育使命履行黨“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經過98年的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廣大黨員教師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一方面,要用黨的使命引導教師的使命,保持戰略定力,把好教育方向;另一方面,要用教師的使命擔負黨的使命,抓住重大教育契機,以中國共產黨98年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和黨帶領人民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及各種風險困難挑戰的鮮活事例,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奮斗熱情,引導青年學生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以教師的擔當承載黨的擔當
為世界謀大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視野和世界擔當。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乃至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命運與人類命運休戚相關、緊密相連。歷史將越發成為“世界歷史”,人們也越發成為“世界歷史性”存在。作為“為未來完滿生活作準備”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理應自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喚醒全球責任意識,傳遞和平發展理念,擔負好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時代責任。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努力方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成立70周年之際發布的教育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明確提出:教育是全人類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人類祖先因個體無法孤立面對嚴酷的生物競爭,而與其他個體建立聯系結成“共同體”。由此,才產生了人類社會,才有了教育活動產生的前提。對此,教育大有可為,教師應主動作為。
黨員教師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一方面,以黨的擔當指導教師的擔當,要在中國共產黨98年奮斗史、社會主義五百年運動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坐標和世界大變革、大調整、大轉折的世界坐標中,思考教育問題、擔當教育責任;另一方面,以教師的擔當承載黨的擔當,積極參加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構建平等對話的教育交往方式,著力培養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行為方式的人,以實際行動為實現全球教育共同利益貢獻力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提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金鑰匙?!苯處熓侨祟愳`魂的工程師,黨員教師是教師中的“旗幟”。黨員教師要以堅定的理想信仰、篤實的教育行動,確保黨的“初心和使命”代代相傳、源遠流長。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師大基地特約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