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論·教育篇
本文看點
70年來,國家統編教材的編寫主要有四輪,為促進教育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做好統編教材工作,中央和教育部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確立了國家統一教材制度的大政方針,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組建了專門的統編教材編寫和審查機構,配備了強有力、專業化的統編教材編審人員,創建了全國統一的教材出版發行渠道。
統編教材建設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的客觀需要,堅持了政治思想性這一首要原則以及教材編寫質量和水平提升這一核心任務。
統編教材,也稱“部編教材”“通用教材”,指在一個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指導下,由國家和政府統一組織編寫和審定、全國統一出版和使用的教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教材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健全國家教材制度,統籌為主、統分結合、分類指導,我國教材建設進入新征程。
統編教材的歷史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也掀開了我國統編教材的新篇章。70年來,國家統編教材的編寫主要有四輪。
第一輪在1949年至1957年,為改造舊社會、建設新中國先后修訂和重編了三套通用教材:第一套是我國統編教材的先聲,只編寫了部分學科,供1949年和1950年秋季入學使用。第二套供1951年至1953年秋季入學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人教版”)的第一套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新編寫”,但建立了全國中小學課本由國家統一供應的基礎。第三套是在毛主席指示下,由教育部責成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代教育部擬訂中小學教學大綱,于1954年至1956年根據新形勢要求編寫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
第二輪是在1961年至1965年。經中央文教小組批準,根據中央轉發教育部黨組《關于編寫普通中小學和師范學校教材的意見》,教育部責成人教社先后編寫出版了兩套通用教材:第一套是中小學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三套教材),第二套是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人教版第四套教材),但只出版了一部分。
第三輪統編教材在1978年至1988年編寫。鄧小平同志恢復工作即分管科教工作,要求盡快編寫全國統一的中小學教材。這一時期的統編教材共三套:第一套是于1978年秋季在全國供應的中小學各科教材(人教版第五套教材)。第二套是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六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草案)》編寫的十二年制中小學通用教材(人教版第六套教材)。第三套是1986年受國家教委委托,人教社全面修訂、改編,形成人教版第七套教材。
1988年,國家教委《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編寫規劃方案》頒布,開啟了我國義務教育教材“一綱多本”和教科書建設多樣化新階段。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中小學教材又呈現“多綱多本”局面。
第四輪是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小學三科國家統編教材編寫。國家教材委員會統籌、指導、管理全國教材工作。
這些教材為促進教育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統編教材采取重大舉措
為了做好統編教材工作,中央和教育部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確立了國家統一教材制度的大政方針。統編教材政策是新中國多項統一建設的新政之一,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優勢。1948年,中央對出版工作提出了“要集中統一”的方針;毛澤東同志建議迅速組編一套中小學教科書,以供應新解放區使用。新中國一成立,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強調:“教科書對國計民生影響特別巨大,所以非國營不可。”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部長馬敘倫說,各級學校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師資等都要求一個徹底的,同時是有計劃有步驟的變革和解決。自此,中小學教材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實行“編審合一、一綱一本、統編通用”的全國集中統一制度。
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為了貫徹全國統一教材的大政方針,中央教育行政部門首先是制定教學計劃,即指導和規定學校教學活動的文件;其次是制定教學大綱,即課程標準。70年來,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共頒布了11套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為統編教材以及多版本教材的編寫提供了重要指南和基本遵循。
組建了專門的統編教材編寫和審查機構。新中國先后設立了規模大且規范、專業、系統的教材專業機構,為統編教材編寫和實施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為了解決1949年秋季中小學開學時教學用書問題,中央于1949年4月成立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由葉圣陶任主任,周建人、胡繩任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后,這個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并入出版總署編審局,審訂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課本,并修訂了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科書。1950年12月,教育部和出版總署共同成立了專門編寫、研究和出版教科書和一般教育用書的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及其辦公室(1999年5月更名為“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材審定工作辦公室”)成立,同時成立學科教材審查委員會。自此,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統編教材的“編審合一”體制到此結束。2017年7月,國務院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同時設立教材專家委員會,指導和統籌全國教材工作。
配備了強有力、專業化的統編教材編審人員。早在1949年至1950年,中央對于統編教材編審人員的配備就極為重視,深謀遠慮,匯集了一批當時教材編輯領域的精英。既有來自國統區開明書店的知名教材編輯,如葉圣陶、宋云彬等,又有老解放區的優秀教育干部,如胡繩、金燦然等,還有進步學者、民主人士周建人、孫起孟等。同樣,中央對于承擔國家統編教材編審和出版任務的人教社成立之初的隊伍建設極為重視,又調入了一批學有專長者,領導班子陣容強大,編寫隊伍也初具規模。
在新中國統編教材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調人、“會戰”、留人值得一提。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1953年5月,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從全國抽調大批干部編教材。隨后中央組織部、教育部據此從全國各地選調100多位優秀學科專家、一線名師和教育學者充實教材編寫力量,與人教社原有教材編輯一起,通過“會戰”的方式集中攻關編寫了一套全新、全學科的統編教材。第二次在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1978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教育部黨組《關于請調教材編輯出版干部的報告》上批示:“編好教材是提高教學的關鍵,要有足夠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據此,教育部從各省區市抽調200名優秀教師和知名專家,分12個學科編寫組在北京香山飯店進行教材“會戰”。
創建了全國統一的教材出版發行渠道。1949年10月3日,中宣部出版委員會召開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為國家統一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出版尤其是發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渠道保障。自此,新華書店逐步成為全國中小學教科書尤其是統編教材發行的主要渠道。
統編教材積淀寶貴經驗
70年統編教材的歷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條。
統編教材建設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全國統一的教材政策以及整個教育體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可以說,統編教材建設既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的客觀需要,又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及其教育事業提供了一個重要支撐和具體抓手。在新的歷史時期,則應“統籌為主、統分結合、分類指導”,構建和完善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統編教材和非統編教材有機結合的教材體系。
統編教材建設堅持了政治思想性這一首要原則。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代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統編教材工作,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統編教材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始終起到了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大作用。統編教材是國家教材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基石,是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也是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佳途徑和強有力武器。
統編教材建設堅持了編寫質量和水平提升這一核心任務。從70年統編教材發展的歷史來看,教材編寫的質量和水平,是統編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決定統編教材政策推行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材編審質量的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深謀遠慮、統籌兼顧、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首先,正確處理統編教材的政治思想性與科學性、適切性、相關性的關系問題,處理好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個性的關系問題,在解決好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這一教育核心問題上下功夫,努力推出優質的、一流的統編教材。
其次,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學習和借鑒以往統編教材調集“優勢兵力”進行“教材會戰”并且“會戰”后留人的成功經驗,推動形成統編教材建設的強大合力和持續發展的新機制,不斷促進教材質量達到新水平。
再其次,建立教材專門機構,加強專業化、職業化教材隊伍建設。教材編寫應該以專職為主,同時聘請學有專長的學科專家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擔任編者或主編,編寫隊伍要實現專業編寫者與學科專家、優秀教師三結合。
最后,重視科學研究,為統編教材不斷創新和發展奠基。要重視教材研究和實驗工作,力爭實現使用一套教材、實驗一套教材、研發一套教材的良性循環,為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2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