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痹谕七M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中國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全面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然邏輯、總體要求與重點舉措,對于新時代深化生態文明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全面認識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然邏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智慧,“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薄皵殿共蝗霙闯?,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主張合理利用大自然,反對過度索取,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與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生態文明觀有密切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文明的興衰和自然生態有著直接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繁衍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深刻汲取西式現代化教訓的必然要求。西方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這一現代化過程在資本邏輯的主宰下過度追求征服自然,只講索取不講付出,結果發生了震驚世界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傷害。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币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能也不會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追求目標,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新發展。
全面把握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總體要求??v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演進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核心和根本保證。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大、區域差距明顯、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的國家,離開黨的強有力的領導將一事無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推動生態文明領域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相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組織保證。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邏輯嚴密的完整體系,既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同時也清晰地回答了怎么看、怎么辦的問題,是關于中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理論遵循。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值越來越高,從“求生存”轉變到“求生態”,從“盼溫飽”轉變到“盼環?!?。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眱灻赖沫h境和清潔的空氣我們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與西方以資本邏輯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價值導向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努力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黨的初心使命,這是我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旨歸。
全面落實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點舉措。抓住關鍵環節,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蓖七M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緊緊扭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要推動產業綠色轉型,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業態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綠色低碳產業。要優化能源結構,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海洋能、氫能等非化石能源和新型能源,促進能源結構多元化合理化。
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就是民生,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我們,進一步圍繞人民群眾對于生態環境的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果,中國是全世界森林增長面積最多、環境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但是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生態環境的改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堅持不懈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聚焦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提升人民生態環境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要堅持胸懷天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在高質量發展中穩妥推進“雙碳”工作;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在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
(作者系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高校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5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