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社會下,大量傳統技術崗位以“機器換人”或“電腦替人腦”的形態被取代。針對此,國外有研究者不禁發出“后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會不會面臨一個沒有工作的未來”之問,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技術進步是社會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因新興技術應用而產生的技術性失業也就在所難免。客觀地說,技術性失業作為技術進步的一種標志,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作為職業勞動者順應發展之勢,如何應對發展之變、共享技術性失業帶來的紅利、獲得就業主動、重新打開技術性就業的“窗”顯得更為重要。
顧名思義,技術性失業是由于技術進步或技術匱缺所引起的失業。2015年9月全球技術網絡協會在《時代》周刊總部召開了以應對技術性失業為主題的世界首腦會議,從社會宏觀角度初步提出了諸如“縮短工作時間”“建立基本收入保障制度”“用少量收費和少量收入彌補被迫失業”等短期應對方案。受此啟發,從行業微觀角度審視,高職教育應當如何應對技術性失業呢?
技術性失業對于每個技術工作者都是不可回避且要面對的挑戰。有的高職生在校專業學得好、動手能力強,畢業后在相關的專業崗位上得心應手,但長期只專注于崗位流水化勞作,無暇顧及新技術的學習,隨著不可抗拒的產業結構改革、生產技術的更新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原來的技術核心崗位被邊緣化,應對工作也變得捉襟見肘,這類學生由于沒有迎接技術性失業的心理及知識技術的準備而感到很茫然。有的高職生在校專業學習不認真、專業技能差,剛走出校門必然就步入技術性失業的大軍。還有一種現象,如專業本身是學校的品牌專業,多數學生專業學得認真,學習成績普遍較好,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就業,卻突然感到困難重重,其根本原因是學校辦的專業和教的內容已經是過去時,技術性失業已經在他們學習專業時就注定了。
技術性失業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動能,對于就業有壓力也有機遇,它在關閉一些就業崗位的同時,必然又在新的技術領域開辟了更大更多的就業空間和崗位。問題的焦點在于面對技術性失業的到來,如何實現技術性再就業,這是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就業服務的根本要求。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重視,增強應對技術性失業的緊迫感,強化技術性再就業的意識。特別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專業就業應前瞻到再就業,專業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初始就業,還要教育和幫助學生重視儲備必要的再就業知識和能力的意識。
與此同時,要將技術性再就業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從社會的發展規律看,技術進步的原生根基的專業屬性不可能完全改變和消除,這就是技術性失業與技術性再就業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路徑,高職教育做好做實專業教育才是應對技術性失業和實現技術性再就業的“尚方寶劍”。當下最緊迫的是“入課入腦”:一是課程改革必須先行,課程設置固化在高職較為嚴重,查詢閱讀不少高職的部分專業課程計劃,5年不變的不少,試想在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用5年前的課程來培養5年后的學生,結果可想而知。二是教材老化必須痛改,教材是專業教育的載體,是教本又是學本,學科基礎知識有穩定性不可置疑,而基本原理下的內涵發展則是永恒的道理,再回觀高職的一些專業教材,幾屆學生同讀一本書的現象比比皆是,在技術性失業撲面而來的今天,他們走出校門不知就業的路在何方,真不應該只是責怪我們的學生沒學好或學習不用功,因為他們學的“新知識”早已老化了。三是教法同化要廢止,走進高職的課堂,盡管專業和課程科目有別,但照教師一貫的課案宣科、照課本宣科、照PPT宣科的現象并不少見,教師不能將學科新技術的成果吸納入課,新知識新技術何能入學入腦?特別要提及的是不少高職教師長期只教固定的幾門課,教案專行復制,教學方法定式,年輪反復,課的表面做得光鮮,教師也成了行家,學生評課也不差。要知道,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障,有教育家曾說“教師終身就在備好上好一堂課”,面對不同的學生,針對社會的進步及要求,教師的每節課都應是“新”的。教法雖然是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展示,但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簡單的機械復制。
有研究認為,技術性失業是人類創造性活動的結果,更快的技術性進步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失業。這個判定和預警確實值得高職教育的關注,因為服務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讓高職學生學好專業做好專業,使專業化的路走得更遠更好,依靠專業技術就業才是防御應對技術性失業和實現技術性再就業的正道。
(作者系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