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戰略高度,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彰顯了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地位,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其內涵要義,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教育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古往今來,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始終把教育作為維護政治統治、維系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教育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善于從政治上看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鮮亮底色,要擦亮政治底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大力傳承紅色基因,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廣大師生的自覺。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最大的政治優勢,要發揮好這一政治優勢,把抓好學校黨建和思政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學校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使學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我國教育鮮明的政治功能,要保持政治定力,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確保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不變、方向不偏、本色不改。
堅持從戰略高度謀劃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一個大黨,領導的是一個大國,進行的是偉大的事業,要善于進行戰略思維,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強國必先強教,教育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用,決定了我們必須善于從戰略上謀教育。要增強戰略的前瞻性,堅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育人鏈條上要加快完善人才早期發現、多元選拔、貫通培養、科學評價、長期支持機制,在領域布局上要著力覆蓋基礎和應用學科,涵蓋理、工、農、醫、文等重點學科領域,在推進方式上要實現長遠布局和解決當下急需緊密結合。要增強戰略的全局性,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先手棋,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推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相互支持配合、協調推進。要增強戰略的穩定性,保持戰略定力,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堅持從民生角度出發抓好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教育既是國計也是民生,牽動千家萬戶,牽涉各方利益,社會關注度、敏感度和期望值高,辦好教育人人受益。教育事關民生福祉,決定了我們必須善于從民生角度出發抓好教育。補短板,針對教育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卡點、瓶頸,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學前教育階段要不斷提升科學保教水平,義務教育階段深化落實“五育并舉”要求,高中階段向多樣化發展、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轉變,職業教育要優化類型定位提質培優。強弱項,針對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轉變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固底板,教育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是良心行業而不是逐利產業,要堅持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堅持按照客觀規律辦好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零亂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系,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扎根中國大地,按照中國特點和中國實際辦教育。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關于“九個堅持”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我們辦好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全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執行所要求的人。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育人與育才相互融合、言傳與身教相得益彰,引導學生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按照人才成長規律引進人才培養機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
(作者系福建商學院圖書館館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1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