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生命科學革命3.0的大背景下,新醫科的快速崛起正深刻改變著醫療環境。當前,如何遵循醫學教育發展規律和辦學規律,通過準確識變局、科學應變革、主動求創新,走出一條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已成為醫學院校的一道必答題。
在筆者看來,醫學院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優化培養路徑,加強新醫科背景下的“思創融合”教育。具體來說,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即從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實踐、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交叉融合,進而全面融入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深入推進“醫學+”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努力構建基于專業基礎的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新生態;要推進醫教協同、產教融合、學科交叉和融合創新,形成醫學專業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培育一批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以人民為中心,立創新之魂
面對激烈的醫療行業競爭和就業創業壓力,深刻理解和把握思創融合的出發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于深化醫學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價值。
醫學院校肩負培養醫學技能高超和醫德醫風高尚的醫務工作者的重任。作為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醫學教育應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思創融合的出發點。
醫學院校要堅持思創融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初衷,關注醫學生成長。一是將偉大抗疫精神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引導醫學生感受時代變局與國家需求。二是引導醫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精準理解“醫者仁心”與“生命至上”的責任感、使命感。三是引領醫學生在多元文化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以國家發展為己任、具有“大醫精誠”醫學信仰的生力軍,勇于奉獻、勇于擔當,鑄牢拔尖創新人才之魂。
理念與時俱進,傳成才之道
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要注重理念與時俱進,及時掌握新時代思創融合的教育理念,即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需求、面向“健康中國”的新任務、面對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適應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全面實施“新醫科”醫學教育改革。一是要從生物醫學科學為主要支撐的醫學教育模式轉向醫文、醫工、醫理、醫X交叉學科支撐的醫學教育新模式。二是要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三是要從主要疾病診療轉向預防、治療、康養“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的新理念。
目前,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的職業規劃方向較為單一,傾向于選擇在醫院工作或其他穩定的職業,創新創業與職業發展存在割裂現象。醫學院校樹立“思創融合”新理念,意味著要積極實施“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廣義創新創業教育。
一是要對外整合資源,與區域院校一起探索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推動醫學行業產、學、研、用、創融通發展。二是要對內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明確“思創融合”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提高和價值引領的要求,開展多樣化的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改革試點。例如,溫州醫科大學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與生物醫學工程、眼視光醫學、生物制藥本科專業融合改革試驗區。三是要聯合理學、工程學和創新創業平臺,走“醫—理—工”融合的路線,著力培養兼具醫學專業知識和創業管理才能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開創醫教研產一體化的生物醫學工程復合型人才培養之路。
完善機制建設,育創新才能
培養拔尖創新醫學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筑牢“支撐點”,將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從形式到內容全面交融,整合資源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醫學專業教育標準、專業課程和基地建設。要從臨床、基礎、衛生、護理、藥學、中醫藥等領域進行具體的改革與實踐,構建高層次醫學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培養復合型的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有學者調查顯示,醫學生面臨基礎醫學課業繁重、技能操作要求高等難題。部分教師授課時講授理論較多,給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時間和精力不足。
對此,醫學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是要始終將教學質量放在首位,按照醫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堅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專科設置,以崗位勝任為導向的能力培養”原則,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和實踐等方面進行設計,注重思創融合,構筑學科交叉、知識交叉、能力交叉的全方位培養體系,形成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促進、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從入學到畢業不斷線的人才培養鏈條。二是要與市場“面對面”,依托產業,對接企業,引進醫學行業師資授課,增加管理崗位創業實習,不斷完善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醫學類人才培養體系。三是要加快建設醫學類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特色化專業學院,以挑戰杯、“互聯網+”和醫學賽事為載體,以賽促教促學促創,促進思創融合教育與專業群、產業群、崗位創業無縫對接、耦合聯動,全面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
樹立服務全球意識,拓成才之路
新醫科思維方式的轉變和創新精神培養,需要找到落腳點和方向。對思創融合培養拔尖創新醫學人才來說,其落腳點應該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全人類福祉”。
2020年,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以“無條件通過”成績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這既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標準和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實質等效,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也標志著中國醫學教育走上世界舞臺,我國醫學畢業生擁有了跨國界流動的入場券。
當前,對于醫科院校來說,一是要堅持全球視野,推動育人模式更加優化。要構建國際化的教育教學環境,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開設國際醫學課程,體系化拓展學生出國交流學習渠道。新醫科涉及的前沿技術不局限于某個國家或地區,而是面向全球。新醫科培養的人才不僅服務國內,更要在全球范圍發揮作用。二是要立足優勢特色,推動科教融匯更加深入。要充分挖掘、發揮學校學科優勢特色,在對外合作交流中遴選知名導師開展醫學生的聯合培養。聚焦國際前沿,積極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讓醫學生在參與國際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國際醫學的前沿研究,跟蹤全球醫療發展趨勢。三是要搭建平臺機制,推動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要引導醫學生關心全人類的共同福祉,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落后地區的醫療狀況。帶領醫學生積極參加國際醫學組織、國際醫學會議、醫療援助、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全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全球醫療衛生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系溫州醫科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