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其研究費時費力且難以立即看到成效。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需要有甘于寂寞、知重負重、苦干實干的精神。
煙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始建于1984年,由北京大學數學系援建創立,北京大學教授聞國椿擔任首屆系主任。援建者們腳踏祖國大地、兢兢業業、埋頭苦干的治學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煙大數學人弘揚“海納百川,敢為人先”的煙大精神,坐穩坐住基礎研究“冷板凳”,不斷推動“從0到1”新突破。一項項成績的取得,彰顯著煙大數學人搶抓發展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的不懈努力,以及團隊全體成員的主動擔當和善作善成的精神,共同展現了基礎學科研究的勃勃生機。
持之以恒開展基礎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
學院始終鼓勵教師面向國際前沿潛心開展研究工作,以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態度,營造出心無旁騖搞研究的寬容環境。學科教師堅守“十年磨一劍”的恒心耐心,通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踏實專注,在基礎研究征程上默默耕耘,取得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
基礎數學方向帶頭人張志軍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專注于非線性泛函分析和非線性微分方程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各1項。運籌學與控制論方向帶頭人吳昭景教授建立了隨機動力系統的建模、穩定性與耗散性分析的理論體系。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控制領域專家的高度評價,同行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延伸、擴散出許多重大成果,他本人也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應用數學方向帶頭人楊玉軍教授潛心圖論及其應用研究工作,敢于挑戰研究領域的國際難題,與美國高校學者合作解決了戈德西爾(Godsil)提出的國際代數圖論界30多年懸而未決的著名公開問題,研究成果獲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除了營造潛心科學研究的良好氛圍,學院還大力加強人才引育,著力打造基礎研究的人才高地,以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匯聚了一批高水平數學人才,打造了多個高水平創新團隊。學院引進了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數學學會常務理事等高端數學人才,自主培育了省級及以上各類高層次人才,還形成了多個高水平創新團隊。
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為學科交叉提供理論支撐
數學研究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前沿探索型”研究,也是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以解決國家需求的“需求導向型”研究。為此,數學學科近年來積極搭建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學科先后獲批“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省級高水平科研平臺,為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
依托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學院大力推動有組織科研,不斷開拓數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前沿領域。學院承辦了第一屆全國信息通信數學及應用大會,同時,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信息和通訊技術(ICT)領域的數學專業委員會在學校設有辦公室,多次進行ICT領域的數學研討與學術交流,開展信息通信領域關鍵數學問題的研究工作。
此外,學院還與北太振寰(重慶)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建立煙臺大學北太天元產學研創新示范基地,積極參與北太天元數值計算通用軟件的研發工作,服務國家計算軟件領域的自立自強;與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持續開展黃河三角洲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數據分析與優化研究,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潛心教書因材施教,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院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強專業和課程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院現有3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或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其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數學建模”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性代數”等4門課程入選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學院教學改革成果多次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獎。
多年來,學院堅持因材施教,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知識體系完備、創新意識強的數學拔尖人才。2007級本科生張若冰現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青年幾何學家。本科求學時,學院任課教師就發現了張若冰的數學天賦,推薦他參加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研究生數學基礎強化班”,并指導他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直到現在,學院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自由討論的學術氛圍、甘坐冷板凳的求真態度,仍讓張若冰感慨頗深。
多年來,學院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日常工作和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學院領導和學科團隊帶頭人主動作為,全體教師勇于爭先。通過積極投身所從事的基礎學科研究和教育事業,學科團隊把個人目標同教育事業相結合,與國家科技教育事業同發展,為教育強國建設不斷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煙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