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案例(協辦:學科網)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在此背景下,今年年初,中國教育報聯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區域教育專業委員會,面向全國啟動了“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案例”征集活動。截至3月15日,活動組委會收到了來自28個省份的800多個案例。
總體來看,所征集的案例有地域范圍廣、基層特色鮮明、教育觀念新、創新舉措實等特點。這些案例較好地提煉了當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所作出的理論思考與行動經驗,展現出各區域在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積極破解關鍵難點的改革精神與基層首創精神,具有較大的推廣借鑒價值。
回應國家重大教育問題 聚焦教育強國重點
教育部不久前召開的2024年度基礎教育重點工作部署會,提出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體系、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體系,持續發力辦強辦優基礎教育等要求,并錨定建成教育強國目標任務,確立了突出“立德樹人、育人為本”一條主線,著力推進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構建“大思政課”體系,落實“五育”并舉等重點工作。本次所征集的案例不乏圍繞上述重點工作展開的嘗試創新。
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天津市薊州區圍繞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精準施策,實施教育管理全面升級、教育交流與合作升級工程、教師素養提升工程,著力構建城鄉教育發展新格局。
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組織的重要作用。重慶市九龍坡區創新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集團化辦學機制,建立統一領導、統一任命、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評價機制,通過聯盟辦學模式,實現中小學全覆蓋,凸顯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五育”融合,促進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上海市金山區依托高校逐漸形成“文化浸潤式”“跨學科融合式”“實踐育人式”“職業體驗式”等“五育”融合育人范式;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探索“鴻鵠思政”區域思政一體化課程,開設“行走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研學志旅行,推動課程融合。
可見,區域教育實踐探索越來越注重準確把握教育強國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高質量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將宏觀的政策要求具體化、實操化,在標準化的國家課程要求下探尋各自特色發展;將宏大的國家教育戰略轉化為教育教學細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堅持系統思維 不斷完善區域教育制度體系
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對歷史條件與現實樣態進行多樣性系統性研判的基礎上,作出綜合性制度安排,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理順政府、學校、市場、社會等多方主體關系及權責匹配,促使教育資源最優配置和教育要素最優適配。如山東省濰坊市連續6年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列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及各縣(市、區)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創建結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考核和市對縣(市、區)年度教育綜合督導方案,由市委辦、市府辦、編辦、財政、教育、人社、自然資源規劃和住建聯合督導。這充分體現出全方位統籌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思路,呈現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新樣態。
再如,甘肅省定西市堅持全市“一盤棋”,按照地域就近、強弱聯合、抱團發展的原則,以教育資源整合、融通、共享帶動區域教育整體發展為目標,在市級統籌下,依托安定區、隴西縣和臨洮縣優質教育資源,健全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等多種模式。黑龍江省哈爾濱新區積極推動教育綜合改革,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切入點,統籌推進“校長職級制”、教師“區管校聘”等20項改革行動,將改革“動能”轉化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勢能”。
上述案例讓人們看到,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不能再走“傾囊打造重點班校刷升學率”或“撒芝麻鹽搞平均”的老路,而是需要走上以系統性思維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的新途,需要不斷優化頂層設計,突出政策措施的連續性與協同性,為每所學校、每名師生、每位家長創造健康、可持續、特色發展的政策空間。
抓住區域教育關鍵因素 釋放制度優勢
新時代的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應抓準當前基礎教育發展中的難點與痛點,找準“強基點”的關鍵點。綜觀典型案例,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評價機制改革成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一些地方為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創新研訓機制,如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構建了“一核四維四結合”的青年教師培訓機制,從“德能才識”四個維度精設課程,使青年骨干教師從“被培養”到“主動生長”、從“按時充電”到“隨時充電”。有的案例以強師德、正師風為重點優化教師職業規范,如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監督環、自查環、宣教環、激勵環”環環相扣的“一心四環”建設體系。還有的案例改革教師人事管理機制,賦予教師教學自主權,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把教師聘任權下放到學校,實行教師自聘;實行經費包干,建立起優勞優酬的工資發放機制;實施管理自主,教師參與學校治理。
用好一根科學有效的“指揮棒”。教育評價機制是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指引,變評價為評估、變甄別為診斷、變評比為督促,日益成為各區域教育評價機制改革的方向。如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推行多元、多維發展性督導評估模式,中小學校評價指標體系由傳統辦學水平基礎指標、激勵學校自主創新發展的發展指標及過程評估、增值評估等附加指標構成,且在發展指標中創設自擬指標,將10%的權重交給學校。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在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學校規范辦學評價、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教師發展性評價等方面積極探索構建區域教育評價體系。
緊跟時代發展形勢 增強數字化手段賦能
數字化在極大改變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在優質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治理格局良好等教育起點較高的區域,應用數字化手段更如虎添翼。如北京市朝陽區開展“科技賦能促‘雙減’行動”,依托數字化、智能化引擎,實現區本作業資源庫數字化、作業批改智能化、作業數據分析精準化,極大提升了作業的設計水平和管理質量。
同時,數字化新手段也為教育起點相對較低的區域帶來彎道超車的機遇。如湖南省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吐魯番快速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特別是“紅石榴·湘吐同研云課堂”別開生面:以“互聯網+教育”遠程教研模式建立“兩個課堂”,將吐魯番課堂與湖南知名教師課堂連接起來,有效促進了吐魯番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與質量的提升。
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教育數字化將深刻改變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生關系,“人機協同”等教育數字化新手段的普及也將帶來新一輪數字鴻溝的風險。因此,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正視數字化新賦能。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0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