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很多紋飾精美、銘文內容豐富的青銅器,按照傳統工藝,需要通過捶拓才能準確獲得這些青銅器的紋飾和銘文等信息。捶拓等傳統手段在操作過程中,會對文物本身造成傷害,應該盡量避免。如何在妥善保護文物的同時,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成為當代科研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中國國家博物館李洋副研究員依托古文字工程課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金文數據采集與整理”,基于高精度三維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提取青銅器上的紋樣生成線畫圖,同時對于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在三維數據的基礎上采用網格變形算法對文物曲面ROI區提取參考平面,計算文物表面與參考平面的距離、曲率等特征參數,最后使用交互式方法對計算出的特征參數進行可視化表達,從而形成文物的數字化拓片。
2020年11月,由中宣部牽頭,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八部門聯合統籌協調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開始實施。2021年5月,國博成為首批古文字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單位。依托豐富的藏品資源、扎實的科研積累、成熟的活化宣教平臺和高效的科研管理體系,中國國家博物館搭建了古文字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在此期間,國博組織實施了涵蓋館藏文物整理、數字化平臺建設、考古研究和普及推廣等多個領域的10個子項目,上述數字拓片技術的研發即為成果之一。
此外,國博還完成了館藏春秋、戰國、秦漢青銅器、璽印等文物整理及書稿撰寫工作,出版《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璽印卷》;啟動館藏甲骨文、商周秦漢金石拓片整理工作,對館藏甲骨、商周秦漢金石拓片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研究;開展晚商王朝西部邊境考古調查,為研究甲骨文記載的商代西部邊境提供了直接證據;通過研究中原地區晚商家族墓地,補正了古文字與傳世文獻記載的商代禮制;設計并投入使用多個古文字數據檢索平臺,并不斷優化算法,充實數據信息,方便實時檢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9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