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筆談④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對產業工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給予高度肯定。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技能人才的崗位需求從標準化逐漸向復合型轉變,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問題凸顯。因此,必須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以確保產業工人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進步和就業形態,滿足新產業、新業態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實現產業工人隊伍規模和培訓雙提升
據全國總工會統計,當前我國產業工人數量超過2億人,但具有技術等級資格的只占三成,而73%集中為初級工和中級工,高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7%,遠低于發達國家40%—50%的水平。
縮小這一差距,我國需要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改革步伐。《意見》中在壯大產業工人隊伍中指出了四大改革建設方向,即穩定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大力培養大國工匠、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產業工人隊伍和把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現代產業工人。
職業院校要通過開設“勞模工匠大講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通過建立榜樣激勵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增強他們對產業工人的認同感。
職業院校要優化招生規則,吸引年輕人、農民工等更多群體加入產業工人隊伍,滿足不同背景產業工人的入學需求。要向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普惠性、普及性技能培訓服務,在幫助他們實現職業成長和個人發展的同時,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健全完善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體系
完善的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體系是產業工人實現長遠發展和向上發展的重要基石,這需要建立完善的資歷框架和學分銀行體系,構建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的多元認證機制。
通過統一的認證標準,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跨時間和空間的學習成果認證機制,實現產業工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有機銜接,搭建起階梯式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為產業工人提供多樣化的成長路徑。
同時,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構建產教融合型繼續教育項目,并以此開發智能化學習平臺和適應產業工人學習的課程資源。通過學分銀行的個人賬戶,為產業工人建立終身學習成果檔案,實現不同教育形式和學習成果的互通互認,從而有效暢通人才成長通道,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
深化產業工人技能培養體系改革
深化產業工人技能培養體系改革,重在促進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
職業院校要充分調研產業發展的新動向和新需求,把握產業工人能力提升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建立校企協同的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共享技術需求、人才供求、員工培訓、實習實訓,使職業院校、企業和產業工人及時了解行業發展最新趨勢、技能培訓的最新信息,實現產業工人知識遷移和技能適應能力雙提升。
同時,以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紐帶,搭建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突破傳統合作形式,統籌謀劃市域和行業內產業專業資源,全面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要,構建集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的協同育人模式和培訓體系,滿足產業工人對技能提升的全面性和時效性的要求。
滿足數字化時代產業工人培訓新要求
為適應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對產業工人的新要求,相關院校和合作企業間要建立合作機制,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產業工人技術技能成長規律,加快探索“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打破在校學生和校外產業工人學習的界限,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下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滿足產業工人快速響應產業發展的需求。
職業院校要以國家學歷繼續教育專業目錄為指導,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相關專業,緊密對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對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引入行業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優化課程內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更多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6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