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芳在教研活動上發言。資料圖片
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
■名師反思錄
個人簡介
桂芳,安徽省馬鞍山市紅星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安徽省特級教師。教學成果兩次獲安徽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參與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編寫,出版《詩意語文》《和孩子一起讀詩》等專著以及《〈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多部編著。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什么樣的?我想一定是有聲有色的:清晨是學生的瑯瑯書聲,課上是爭論的熱議聲,課下是圍著老師的討論回聲,課外是師生的活力笑聲……等到日后回憶曾經的高中語文課堂時,便是:多想再回到過去,聽老師吟唱一段《長相思》,長相思,長相憶,那一刻,詩意在心中永恒。
1
一路尋芳一路歌
工作的第一個三年是我不斷反思的三年,幾乎每節課我都有苦惱:《荷塘月色》這么美的散文,為何學生感受不到其中的優美意境呢?《登高》的沉郁頓挫之風格,為何學生體會不出來呢?《阿房宮賦》這樣的賦體散文,學生怎么不愿意大聲誦讀呢?
我苦苦思考,也慢慢調整。那段時間,我再次求學于安師大恩師余恕誠,參與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編寫,在編寫的過程中,幾次質疑求知,反復琢磨古詩文的聲和情;后來又在南師大讀碩士時有幸得到馬景侖教授的指導,開始對詩詞格律深入研究,感受格律的聲韻美。
原來是我自己一直在教教材,把書教“死”了,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在我的講解中缺乏美感,學生又如何能熱愛呢?經過反思,我開始靜下心來尋覓和發現語文的美麗,在教學設計上,不斷發現語文文本中豐富的美的元素:格律、意象、章法、形象、文氣、義脈、技法、立意、環境……然后圍繞這些具有鮮明特質的語詞展開教學案例,努力抽絲剝繭般地解構出文章的建筑美、詩歌的韻律美,希望有序而充分地將這些文學鑒賞的學術元素自如地植入中學語文教學空間,為學生審視語文的美麗提供有效的支架,為學生認知語文的詩意創設豐富的情境。
這些研究和實踐激發我提出“聲情”教學法,帶著學生一起走在尋覓語文美的路上。
2
以聲傳情感意境
《項脊軒志》的課堂上,教室里響起了《有光》的旋律,那是學生們根據文章改編的原創歌曲。音符如溪水般流淌,帶著歸有光對親人的眷戀和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在孩子們優美的歌聲中,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與歸有光一同站在那棵枇杷樹下,感受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深情。
從“南閣子”到“項脊軒”,從“桂影斑駁”一方天地到“諸父異爨”門墻相隔,從少年意氣風發到晚年回嘆往事——項脊軒中的一磚一瓦,那些嘩然于筆墨丹青上的一字一句,平淡的敘述下好像都凝練著歸有光一生中最濃烈的情感。
為了帶學生更好地品味這類美文,我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拓展閱讀《歸有光評傳》《歸有光傳》《寒花葬志》,在記錄中尋找歲月的印記。我與學生也不只是簡單的誦讀,聲可達情,亦可化情為理,我們討論“軒”背后寄予的深情,我們討論“志”甚于“記”的厚望,討論被刪去的“項脊生曰”飽含的文士之志……
一節課,有聲有色,有情有志,有趣有味,我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聲情滲透在每節課的瞬間:聲韻為媒,喚醒詩意感知,詩的平仄,詞的吟唱,文的意境,我和學生共同以聲傳情,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可感的聲音符號,使學生在音節的輕重疾徐中觸摸作者的情思;情境對比,構建審美場域,或橫向或縱向,我會提供多種對比方式深化學生對單一作品的理解,構建開放的審美空間,讓學生在吟詠揣摩中體悟古典詩詞的意境層次;二度創造,激活生命表達,有時我會增加“依譜填詞”“化文為詩”“改詩為詞”等實踐環節,既彰顯“藝術性與規范性相融”的語言觀,又讓學生在創作中實現“詩意表達的個性化生成”。
這種以聲韻為橋、情境為徑、創作為舟的立體化教育生態,讓學生們學會了在《紅樓夢》中體會人情冷暖,在《史記》中感悟歷史滄桑,在唐詩宋詞中觸摸古人的心靈脈動。
3
詩意課堂萬物生
我多么希望學生即使離開了高中校園,仍能記得語文課堂上的某一個瞬間——曾激起他們內心的漣漪,然后播下了文學的種子,燃起了教育的明燈。課堂不只是課堂,更應是他們放飛夢想的地方。
于是我開始將飛舞的詩意翩姿,既定格在課堂里,更呈現在對語文課程豐富的實踐中。在學校劇場里,一場場別開生面的課本劇正上演?!都t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在學生的演繹下,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與風華;《哈姆雷特》的舞臺上,學生們身著華麗的中世紀服裝,用充滿張力的表演詮釋著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無奈。學生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讓這些經典作品在舞臺上煥發出新的光彩。
春天,在馬鞍山采石磯公園里李白大鵬展翅的雕像下,詩詞吟誦的現場更是讓人沉醉。學生們或低吟淺唱,或慷慨激昂,古韻悠揚,余音繞梁,詩詞不再是課本上的符號,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語文課上,學生們踴躍嘗試“三分鐘微演講”,從“我就是我”的個性認知,到“假期漫游”的見聞分享,到“時事熱評”的真知灼見,再到“感謝有你”的感恩回報,學生的演說能力得到培養,寫作表達能力也日漸提升。此外,在“文化茶吧”,我們把寫作與閱讀相融合,給學生創設傾聽與交流的平臺。
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詩意語文教學的理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文學不再是枯燥的知識點,而是與生活、與情感緊密相連的鮮活存在。每一次創作、每一次表達,都是學生們與文學的一次深情對話,也是他們與自我、與世界的一次深刻聯結。
4
筆端春秋育桃李
聲情教學和詩意人生構成了我對語文教學藝術課堂的追求,耕耘廿五載,那些課堂瞬間留給學生們的回憶當是最美的實錄。
曾有學生寫下這樣的感觸:“您的每一節課教的都不是語文,而是一堂哲學與現實間的物理力學,是直面現實后對人間溫情的觸筆聆聽,是與我們同行,將年華歲月都歌頌后,仍對文學抱有執念的詩意語文。”
這讓我更加堅信那些聲情教學的課堂,一定可以抵達語文的外延——詩意人生。
我和學生一起寫吟誦比賽的文稿,《有我華夏風》里那些和古物有關的光華,在“相見歡·醉東風”“長相思·悲西風”“彩云歸·奏東風”三個篇章里綻放;我和學生共同寫下學?!都t星賦》,在“桃李天下,教化日昌”的吟誦里放飛彼此的夢想;我為學生寫下嵌有他們姓名的祝福語——“‘光’轉云霄,‘寒’亦為昕”,學生為我寫下“芳肌桂骨,柔腸百轉;卷里江山,執筆笑看”的藏名祝福,我們看著那些溫潤過彼此年華的姓名重新泛起金色的光芒。
上下求索,溯文之脈絡;路漫修遠,還學之本源。我希望和學生們輕拈落花,尋剎那芳華,活成詩的模樣。
名師代表課
《登高》
?。ǜ咭徽Z文)
執教者:桂芳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