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儲物柜里那盒微微發霉的蠶卵標本,我眉頭緊鎖。下周“昆蟲世界”單元教學迫在眉睫,可預訂的活體桑蠶遲遲未到??茖W課最怕的就是這種時刻,精心設計的探究環節,總在實驗材料短缺或現象難以呈現的現實面前擱淺。這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上“虛擬實驗”專區,就成了我課堂教學破局的“魔法杠桿”。
魔法一:讓難以準備的實驗材料、難以把控的實驗環節變得“觸手可及”。過去備一節《種子發芽》實驗課,需提前數周浸泡種子、準備器皿,還要時刻擔心實驗失敗。如今,我在平臺“科學探究”庫中檢索“種子萌發”,瞬間跳出十幾種結構化的虛擬實驗模塊。選取其中一個交互性強、變量設置清晰的模塊嵌入課件,輕點鼠標,就能直觀模擬光、水、溫度對種子萌發速度的影響。備課效率成倍提升,更關鍵的是那些受限于時空、材料而無法在常規課堂實現的實驗,比如長達數月的植物生長觀測、瞬間的火山噴發模擬,此刻都成了觸手可及的教學內容。
魔法二:在授課環節為想象插上翅膀。過去講解月相變化時,只能靠靜態圖片或模糊視頻勉強解釋?,F在,調取國家平臺提供的沉浸式月相AR模型后,學生舉起平板電腦,教室瞬間化為無垠夜空。他們興奮地滑動指尖,月球圍繞地球的軌跡清晰可見,光影流轉間,晦澀的“上弦月”“下弦月”概念變得立體可感。學生小宇驚嘆:“老師,我‘轉’了一下地球,真的看到月缺月圓了!”當抽象的科學原理在指尖的交互中被“看見”、被“操控”,概念理解便如種子般自然扎根。
魔法三:讓優質資源匯聚成海。目前,山西省平臺建立了與國家資源庫的深度互聯機制:一線教師通過統一認證登錄省平臺后,檢索科學資源時,系統會自動關聯并呈現匹配的國家平臺精品實驗及配套教案。此外,教師們在省平臺上創建的優秀校本虛擬實驗活動設計,經審核優化后,也能通過特定接口推送至國家平臺相應資源池。學校開發的“本地濕地生態虛擬觀測”項目,就經此通道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反哺”與共享。這種雙向流動的機制,讓國家平臺的“源頭活水”精準灌溉地方課堂,也讓基層的創新智慧得以匯聚成海。
國家平臺虛擬實驗資源的深度應用,正重塑小學科學教育的形態。它將教師從繁復耗時的實驗準備中解放,把精力聚焦于啟發探究;它突破時空與物質的硬性約束,讓抽象概念在指尖化為具象體驗;它借助互聯互通的平臺體系,讓優質資源如活水般在全國課堂間流轉不息。當技術的“魔法杠桿”撬開了傳統課堂的邊界,科學教育便回歸其本源——在每一個孩子心中點燃好奇之火,讓那些求知的眼眸,永遠映照著宇宙深處變幻不息的光亮。
(作者單位: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第五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6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