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崗計劃”到“優師計劃”,從工資補助提升到周轉宿舍建設,這些政策是建強中西部農村教育師資隊伍的強大底氣
如何用好國家政策,培養并留住更多優秀教師,成為中西部教育發展的關鍵課題
450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投入,約25萬名特崗教師扎根中西部農村學校,1萬名左右“優師計劃”師范生定向輸送……“十四五”期間,圍繞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國家專項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培養和供給了一大批高素質教師。這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為中西部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如何用好國家政策,培養并留住更多優秀教師,成為中西部教育發展的關鍵課題。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師資。針對中西部農村學校面臨優秀師資短缺的困境,中央財政專項支持、精準施策,如春雨般滋潤著教育薄弱地區。這種精準滴灌式的資源配置,正是通過均衡師資布局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把中西部教育的短板補齊,直接關系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現。中央財政專項支持中西部師資建設,本質上是通過人力資本積累縮小發展差距,為共同富裕奠定基礎。教育投入產生的乘數效應不斷顯現,既培養了支撐地方發展的本土人才,也為國家戰略輸送了后備力量。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中西部地區要形成合力用好中央支持政策。如何讓這些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形成長效機制,需要地方政府、師范院校、教師發展機構、中小學校和教師個人多方協同發力。
地方政府應統籌保障“穩根基”,將政策的紅利最大化。一方面,建立專項資金“閉環式”監管機制,明確資金使用范圍與審批流程,確保每一筆資金精準投向教師培養、待遇提升和專業發展等關鍵領域。另一方面,要將政策紅利落到實處,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住房保障、職稱評聘傾斜等暖心舉措,以實打實的待遇改善增強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此外,優化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機制,打破“進人難”“留人難”的壁壘,確保優秀新教師“進得來、留得住、教得好”。
地方師范院校要做好定向培養的“孵化器”,為鄉村教育精準培育“留得下”的后備力量。積極對接“優師計劃”“免費公費師范生政策”等,緊扣地方鄉村學校的學科需求、教學需求定制培養方案;立足地方特色,深耕“本土化”培養路徑,將地方風土人情、鄉土教育案例融入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厚植學生的家鄉情懷;強化實踐教學的“實戰”屬性,增設實習支教環節,引導學生走進基層學校課堂,在真實的鄉村教育場景中積累教學經驗、錘煉育人本領。
地方教師發展機構要成為教師成長的精準“助推器”,為鄉村教師搭建“不斷檔”的專業提升平臺。既要整合“國培計劃”資源,聚焦鄉村教師在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短板,開展“菜單式”培訓;又要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線上名師+線下研討”模式,讓鄉村教師共享優質教研資源。此外,建立教師成長“一人一檔”跟蹤機制,動態記錄教師專業發展軌跡,針對不同教師的能力短板提供個性化指導,助力鄉村教師實現從“合格”到“骨干”的持續進階。
中小學校長要當好教師的“大家長”,為鄉村教師營造安心的從教環境。在硬件保障上,持續改善學校教學設施與教師生活條件,讓他們能心無旁騖深耕教學主業。在職業發展上,堅決為教師卸下非教學類事務負擔,并完善職業發展通道,通過師徒制、教研活動、評優評先等方式,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增強其職業成就感。在人文關懷上,既要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又要建立激勵機制,喚醒教師的職業榮譽感。
教師個人要腳踏實地“顯擔當”,成為鄉村教育的“筑夢人”。要牢記黨和國家的囑托,將鄉村的艱苦環境視為砥礪品格的“磨刀石”,把廣闊的鄉村校園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臺”。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孩子的夢想,實現個人理想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同頻共振。
從“特崗計劃”到“優師計劃”,從工資補助提升到周轉宿舍建設,這些政策是建強中西部農村教育師資隊伍的強大底氣。當450億元財政資金轉化為鄉村教師的堅守,當定向培養的師范生成為鄉村教育的生力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教育公平的陽光普照,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實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持續加強中西部師資建設,必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教育根基。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實驗協作處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9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