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18日訊(記者 林煥新 高毅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技與財稅、金融、產業、教育、人才等政策更加協同高效。”“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在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亮出了過去5年科技發展的成績單:“這5年,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強國根基不斷夯實。”
透過成績單可以看到加強基礎研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等,正成為讀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新成效的關鍵詞。
“‘十四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陰和俊說。
數字背后,是我國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科技部副部長龍騰介紹,“十四五”期間,國家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兩條腿”走路,不斷強化平臺基地與學科體系建設,持續壯大基礎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在自由探索、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方面及平臺基地與學科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原創性成果,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學科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在談到深化產學研合作時,科技部副部長邱勇特別提到,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校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比如,西安交通大學與241家龍頭企業共同組建研究院,形成了大學‘出團隊、出設備、出場地、出保障’,企業‘出題、出資’,并且作為成果的‘閱卷人’全程參與的模式,累計聯合開展2500多項難題攻關,培養2000多名工程碩博士。”邱勇說。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高校院所自建的1084家技術轉移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建的1.9萬多家研發與轉化平臺,已成為技術交易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經理人也作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目前江蘇、上海等省市相關從業者均達到萬人規模。
“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0年時間了,未來5年是十分關鍵的攻堅期。”陰和俊表示,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強化科教協同育人和產學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務中培養造就一流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構筑人才競爭優勢。
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也是國家科技人才政策的重點。
2023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從職業早期培養、賦予青年科技人員更多擔綱領銜機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科技部副部長林新介紹,國家著力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有關部門共同開展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設立職業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科研專項,用于自主選題研究,配備學術導師,幫助其順利開啟科研職業生涯。同時,持續推進減負專項行動,幫助青年科技人員從填表、報銷等非科研負擔中解放出來,營造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在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中,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晉升職稱,對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5—10年長周期考核,鼓勵他們潛心研究、勇于突破。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9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