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間會議室,幼兒園分七個片區,每個片區七八所,每位園長拿著教職工工資保險明細。我們隨機抽,抽到誰,園長就現場視頻,查閱、出示保險和公積金繳納情況。”日前,記者走進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青云幼兒園園長王婭琳描述了開展專項工作點調的情景,這是當地教育局督導幼兒園“五險一金”全覆蓋的一個側面。
2023年,大連市中山區獲批全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實驗區”。試點先行,探索什么、示范什么?中山區提出系統謀劃、協同推進、閉環管理的發展思路,核心是聚焦成本分擔、收費監管、教師待遇三大任務。
成本分擔:確保“有錢辦園”
這是一所由小學改建的幼兒園,綠蔭掩映下,寬敞的戶外場地、富有童趣的游戲工坊,呼喚著孩子們投入其中。春天幼兒園園長杜晶笑意融融地說,幼兒園運行補助資金一到賬,她就琢磨更新完善環境材料,讓每分錢都實實在在落實到教育中。
保障普惠,怎么理解普惠,又該怎么保障?
“讓孩子們有園上、上得起、上好園,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做到‘普惠不落一人、保障不漏一戶’。”中山區教育局副局長趙宏說,這不僅是資金投入問題,更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而瞄準成本分擔、收費監管、教師待遇三大任務,正是基于中山區幼兒園當下痛點和社會關切。
記者了解到,創建實驗區之前,中山區學前教育面臨普惠資源分布不均、教師待遇保障不足、收費監管不足等問題。“新建城區普惠性幼兒園占比僅20%,學位供給與人口需求不匹配,導致部分區域‘入園難’‘入園貴’。”中山區教育局學前科科長馬英說。
保障普惠的基石是成本分擔,政府主導投入是兜底普惠的關鍵。
聚焦問題,迎難而上。中山區堅持學前教育優先投入,確保兩個“只增不減”,構建“補助托底+專項攻堅+待遇保障”三維投入機制。以生均補助來說,經測算,該區采取了“公辦保基本+民辦擴供給+特困全免單”的分級共擔機制,即公辦園生均補助每年4380元,民辦園分級生均補助(一類普惠性民辦園每年2400元、二類普惠性民辦園每年500元),特困家庭保教費全免(民辦園最高免每生每月800元),協助特教兒童申請相關部門的康復訓練費,切實做到“普惠不落一人”。
“投入保障的強化,讓我們的運營壓力明顯減輕。”中山區羲和幼兒園園長郭曉輝說,作為普惠性民辦園,運營資金主要依賴保教費和舉辦者注資,時常資金緊張,“現在有了運行補助,我們能更安心地把資金投入到教育教學核心環節。”
收費監管:確保“錢收得規范”
過去,幼兒入園時額外收取一個月保教費金額的押金,是行業內默認的“規則”,但這么做合理合法嗎?
中山區對標學前教育法中對收費監管的要求,通過“分類引導+柔性執法”,累計清零43所幼兒園超600萬元的入園押金,讓5000余戶家庭告別“押金焦慮”,守護了教育公平底線。
“光給園長開會就開了5次,有什么困難,我們一起解決。”中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說,起先,有的園長擔心家長欠費,有的園長一時拿不出錢,就持觀望心態,還有的園長“很剛”,就是不退,“很磨人,前后用了8個月,才清退完。”
記者了解到,教育局一手托幼兒園,一手托幼兒家庭,兩邊都要保障。對于確有難處的幼兒園,也允許逐步退款。到最后攻堅階段,用“紅藍榜”每周通報,排在后面的幼兒園自己就急了。
清退押金減輕了家庭負擔,家長拍手叫好。但沒了押金“擔保”,萬一孩子“斷崖式”退園,幼兒園月末收不上來伙食費怎么辦?中山區創新“滿勤伙食費”月初收取、月末清算的動態管理模式,實現了家長“零押金負擔”與園所“全周期保障”的雙贏。
為進一步規范收費,中山區還建立了“分級信用管理”機制,對8所一類普惠性民辦園實施履約保函制度,31所民辦園全部納入收費賬戶備案管理,形成了“公辦樹標桿、民辦跟節奏”的良性生態。
監管利劍高懸,民生溫度落地。幼兒園關停,負責人跑路,家長維權,這些風險因為幼兒園收費的“一清二白”而徹底規避了。
教師待遇:確保“事有人干”
東港第一幼兒園教師樸詠梅是一名非在編一級教師,改革前她的月工資是4200元左右,現在比之前多了500元。“再過幾個月,我們也能像在編教師一樣拿到年終績效,這是我從未想過的。”樸詠梅說。
教師待遇,是保障保教質量的核心。中山區的公辦園中,非在編教師占半數以上,同工不同酬曾導致優秀師資流失。
為破解這一難題,中山區加大財政投入,全額保障非在編教師工資,創新“崗位工資保基數+目標津貼強激勵+績效獎勵促發展”三維薪酬模型,5年累計投入約6000萬元。與此同時,全區教師“五險一金”100%覆蓋,讓教師留得住、教得好。
在東港第一幼兒園園長劉潔看來,三維薪酬模型的核心是同等競爭、獎勤罰懶,它化解了非在編教師感覺被歧視的心病。
“錢袋子更實、保障網更密、成長路更寬、尊嚴感更強。”杜晶用“四個更”形容薪酬改革帶來的變化。受益于此,春天幼兒園教師流失率大大降低。
為督促幼兒園落實教師待遇,中山區建立“督學包片+數據穿透”雙線督導機制,通過13個責任督學片區動態監測。“前期摸排,發現有的園沒給教師交全‘五險一金’,我們成立工作專班,除了專項工作點調,平時到幼兒園也隨機抽查。”馬英說。
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兩年多來,中山區靶向三大任務,出臺了四大類12個政策文件,并建立了“教育統籌+15部門聯動”聯席工作機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大任務環環相扣,成本分擔確保‘有錢辦園’,收費監管確保‘收錢規范’,教師待遇確保‘事有人干’。”趙宏說,只有解決這三大任務,普惠才能從口號變為實效。
如今,改革帶來的實效肉眼可見:資源更普惠了,新建城區普惠園占比從20%升至77%;監管更規范了,押金100%清零,家長負擔減輕;隊伍更穩定了,教師待遇穩步提升,生活有奔頭。
正如“實驗區”被寄予的期望——結合區域實際解決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經驗。中山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1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