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核心目標,依托產教聯合體建設吸引多方主體 “聯”為一體僅僅是外部形態,推動多元要素“合”成新機制才是發展機理、邏輯主線和動力保障。只有將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事業有機整合、協同規劃和統一管理,才能促進新形態、新機制同頻發力,形成以教促產、以產助教態勢,最終構建起由政府主導、產業集聚、企業引領、學校主動作為、科研機構提供支持的合作模式。
當前,各地市域產教聯合體在“四合作”“五金建設”上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機制創新未能匹配聯合形態的發展需求,現行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中“聯而不合”現象突出。
組織形式“聚”而利益機制“散”。當前,各地市域產教聯合體構建了地方政府、產業園區、企業、學校與科研機構“五位一體”多元化的合作組織,但在利益統籌上尚未形成平衡機制、決策機制、分配機制。由于沒有創新建立共同體的利益互換互利互融機制,導致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辦學效益沒有在融合中形成合力。
治理結構“聯”而協調渠道“堵”。當前,各地市域產教聯合體基本上界定了組織結構、運行規則、主要職責及各單位的權利與義務,但尚未構建統籌協調的指揮系統、工作流程以及獎懲機制。由于沒有創新建立共同體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導致各方主體依然只是根據自身目標各行其道,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功能設定“全”而育人協同“弱”。當前,各地市域產教聯合體通過財政撥款、平臺支撐、項目扶持等保障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但在育人方面尚未建立資源整合、要素流動、跨界協同機制。由于沒有創新建立共同體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依然嚴峻。
政策設計“高”而執行效果“虛”。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雖然出臺了較為完備的政策文件支持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但在實際執行層面尚未強化政策的操作性、激勵性、成長性。由于沒有創新建立立法執法一體的協調機制,導致政策執行和實施效果并不理想,挫傷了參與各方的積極性。
破解市域產教聯合體“聯而不合”難題,關鍵在于構建目標一致、行動協同、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實體化融合平臺,讓“聯”的形態通過“合”的實效落地。
優化利益互融機制,激活協同內驅力。首先,明確利益目標,平衡各方訴求。地方政府應構建“政策授權—過程監督—成果培育”閉環體系,做好聯合體的宏觀調控、秩序維護與公共服務。產業園區需通過引入院校資源強化產教功能融合,爭取政策傾斜激發參與動力;企業應在經濟價值創造中嵌入公益屬性,通過產教融合降低校企合作成本;院校需樹立“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利益觀,通過提升人才培養適配度與科創成果轉化率,培育服務產業升級的長期資本。其次,厘清資源投入,改進決策機制。建立分類模塊化決策體系,政府主導戰略規劃,園區主導專業布局,企業主導技術創新,院校主導人才培養。構建混合股權議事機制,依據資源投入確定決策權重,實施收益風險共擔的同股同權配置,確保重大決策的科學性與公平性。再次,依據運營貢獻,優化利益分配。構建“行政保障+市場驅動”雙軌運行機制,項目成果歸屬集體所有,孵化收益按比例反哺發展。實施項目激勵機制,依據大數據量化成員貢獻度,提高利益分配的精準性與透明度。
暢通協調溝通渠道,強化組織執行力。首先,優化聯合體領導機構,強化統籌指揮。發揮行政權力特有的統籌優勢,由各合作組織的高層領導組成聯合體理事會,通過定期召開議事會議,確保聯合體的統一決策和協調行動,促進區域內各產教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其次,完善聯合體工作機制,提升協同水平。探索“政策—資源—項目”協同推進機制,規范成員單位的責權利以及獎懲機制,建立快速響應的資源配置渠道,增強中間環節的協調功能,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建立“四合作”“五金建設”聯席例會制度,以成果為導向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度,營造集體共治、共享發展的工作生態。再次,利用數智化技術,打通堵點卡點。緊密對接“產業需求”“人才需求”“政策支持”三張清單,建立實體上線的人才、科研、服務信息平臺,完善供需對接。運用數據管理駕駛艙,實現重要數據在線呈現、關鍵指標動態分析,打破信息壁壘增強信任。
強化產教協同育人,提升人才競爭力。首先,全過程推進產教融合,強化資源要素流動。支持各方共建“產業學院”等多模態辦學模式,對標產業標準構建新型勞動者綜合素養的數智模型,根據市場變化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產業鏈主企業為主導共建專業體系,將行業標準、工作流程植入課程,對接生產編寫教材,立足車間育訓一體,推動產教育人要素雙向互動。其次,全方位推動跨界協同,實現全鏈網格化合作。建立跨行業、跨專業及跨區域的產業學院,下沉縣域全方位構建立體辦學網絡。探索“編制在院校、效益在園區、服務在企業”的科技人才管理機制,實行兼職教師培訓上崗、產業教授聘期考核、柔性人才職稱評聘等人事管理制度,有序推動產教人才的流動共享。再次,多維度推行科教融匯,培養復合型“現代工匠”。建立校企“雙導師”制,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牽引學生參與創新項目和技術革新,在真實生產中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能工巧匠。
提升政策實施效果,凝聚發展向心力。首先,細化政策條款,保障聯合體穩定性。地方政府應明確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目標、任務、路徑和成果,出臺稅費減負、金融增資、人才優選、資金扶持、土地劃撥等激勵政策配套細則,激發行業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其次,加大政策執行力度,確保聯合體高效性。將聯合體建設指標完成情況納入政府問責和績效評價,建立健全動態監管機制和考核體系,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與審計,確保聯合體高質量運轉。再次,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聯合體成長性。地方政府應構建聯動機制,統籌推動聯合執法、動態監測及“一站式”服務。園區須將畢業生就業率、技師工程師獲證率及科技成果孵化率等納入公共管理考核指標。校企院所則可通過簽訂違約成本高昂的法律契約,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
(作者李云貴系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周衛華系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面向智能化時代的高職院校辦學模式適應性研究”[BJA230035]成果之一)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3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