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全面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本期關注:建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①
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不同于單一的信息技術課程,也不同于相對廣泛的綜合實踐課程,它包含了具體的方法、技術、分支和應用。在學校人工智能通識系列課程之一“人工智能導論”課程實施中,筆者圍繞“產品設計”開設課程,將學生視為“設計者”,將教學成果視為“產品”,結合算力、數據、算法三大基礎要素,力求構建一門“有用、能用、會用”的人工智能通識課。
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筆者以“學生熟悉的場景”為切入點,用“問題”牽引知識傳遞,同時結合“技術發展史”或“算法原理”靈活展開。以“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的內容講授為例,該模塊涉及范圍比較廣,單獨講解某個應用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如何在有限的學時中,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獲得感?
為此,筆者采用了六頂帽子思考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設計者”。上課前,學生通過選擇6種顏色組成團隊,并按照CEO、產品經理、市場經理等角色進行分工。因考慮到人工智能產品設計門檻較高,為增加場景真實性,筆者在學生中征集了一批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例子,如拿手帕的跳舞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等,并在免費平臺選擇了30多款人工智能產品原型,讓學生代入角色主動研究,形成個人知識圖譜,獲得初步的人機協同思維。
平臺算力、數據、算法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三駕馬車,也是支撐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但往往容易陷入“技術抽象”的窘境。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墨刀、Axure RP(快速原型設計工具)等軟件進行產品原型功能設計時,重點考慮針對現實問題,做成真正的“產品”。在做“產品”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就算力、數據、算法等方面搜尋素材,在項目組內進行討論,如感知機、神經網絡的發展歷程、人工智能領域傳奇人物杰弗里·辛頓的研究故事等,讓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產品背后的戰略意義、社會價值和倫理責任。
授課中筆者發現,團隊的合作能夠很好地激發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長,也能讓枯燥的算法知識點瞬間鮮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分享—實踐”的思維。基于課堂中挖掘出來的優秀人工智能產品團隊,參與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賽事,在更高的實踐平臺上獲得了成長。
經過實踐驗證,筆者認為,人工智能通識課應圍繞“學生能聽懂、能用、會想”的核心目標,以學生視角優化課程設計,通過多種方法提升課堂互動,通過算力、數據、算法的通俗闡釋構建知識框架,真正讓人工智能工具成為學生理解未來、規劃職業的有力工具。
(作者單位:武昌理工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3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