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黃銳教授團隊研發(fā)出鑒毒準確率達99.9%的AI鑒毒師。
西南政法大學與重慶市公安局、三原色數碼共同研發(fā)VR模擬勘訓平臺。 西南政法大學供圖
“假設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中自燃,原因是算法誤判。請問,責任主體是車主、車企,還是算法供應商?”當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鄭志峰在“數字法學”課上拋出這個問題時,學生們各持己見,教室瞬間沸騰。然而,當翻遍《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條,大家卻發(fā)現:傳統“過錯責任”原則在算法黑箱面前,簡直力不從心!
“當自動駕駛汽車‘撞’上法律空白、無人機‘飛’進法律盲區(qū)、AI(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引發(fā)版權大戰(zhàn)……法律滯后于科技發(fā)展,不是理論問題,而是迫在眉睫的實踐危機。”在該校科研處處長張震看來,直面這些新興挑戰(zhàn),以深厚的法學底蘊主動回應前沿科技命題,正是近年來該校轉型之路的縮影。
正如該校黨委書記樊偉所說:“為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學校將進一步深耕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推進新型政法學科交叉融合,力爭在新賽道實現突破。”
1
與時代同頻——
握緊學科轉型方向盤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備案和審批結果。西南政法大學成功獲批“司法鑒定學”本科專業(yè)。
“模擬勘驗、技術研判、法庭質證……該專業(yè)將全面強化學生的‘法律邏輯’與‘科學證據’雙維度能力。”該校教務處副處長武夫波說。
“學校的法學學科發(fā)展始終緊扣時代脈搏。”武夫波自豪地介紹,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本檢察學教材、律師學教材、法律邏輯學教材,第一本命名刑事偵查學的教材,第一部行政法教材,最早一批法理學、民法學、商標法、知識產權法、科技法等教材都出自該校。
從1979年設立刑事偵查專業(yè)以來,該校不斷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應對司法實踐挑戰(zhàn)——從傳統物證鑒定到電子數據取證的技術突破,都緊密圍繞法律實施需求展開。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構建人工智能法律法規(guī)體系”被明確列為重點任務。同年9月,該校積極響應國家戰(zhàn)略需求,成立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法學院。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法學學科必須實現雙重使命:既要為科技發(fā)展提供法治保障,又要通過交叉融合突破自身發(fā)展瓶頸,為科技創(chuàng)新筑牢法治根基。這不是要不要上車的問題,而是如何在高速行駛中更換引擎。”該校發(fā)規(guī)處處長顏飛用一個比喻生動詮釋了該校的轉型動因。
面對人工智能對高校學科重構、人才培養(yǎng)、師資轉型等發(fā)起的系統性挑戰(zhàn),又該如何實現各環(huán)節(jié)的精準配合?
自主增設目錄外二級學科“人工智能法學”和“科技法學”、實施“新文科+新工科”計劃、開辦全國首個科技法學拔尖班、推出8個“法學+”復合型人才雙學士學位項目……當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發(fā)展科技法學”時,該校已完成了從課程體系到科研平臺的初步架構。
202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yǎng)機制”。在顏飛看來,這要求法學教育與研究面向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繼續(xù)在實踐中重塑知識體系。
2
巧織經緯網——
構建“人工智能+法學”體系
“當前,法學教育正在經歷‘三重變革’。”這是該校對學校發(fā)展大局作出的判斷。為此,校領導班子在學科圖譜上畫出3個同心圓,生動詮釋了該校向“人工智能+法學”轉型的戰(zhàn)略構想——從微觀的學科突破,到中觀的體系重構,再到宏觀的生態(tài)重塑。
“微觀層面,我們在為法學學科學生植入科技基因。”該校人工智能法學院院長陳亮介紹,從成立人工智能法學院起,該校就像法學界的“小崗村”,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初的“試驗田”如今已結出碩果,該校率先實現了“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的本碩博貫通培養(yǎng),今年還將招收全國首批“科技法學”博士生。
“在中觀層面,‘人工智能+法學’體現為學校法學體系的科技化轉型。”張震介紹,轉型既包括對人工智能法學、數據法學等新興領域的探索,也涵蓋傳統部門法的升級,例如民商法團隊研究智能合約效力,刑法團隊探索AI犯罪認定標準等。
該校的19個目錄內、外二級學科都在注入科技基因:“刑法總論”課程增設“算法犯罪”專章,“知識產權法”課程融入NFT(非同質化代幣)案例,“行政法”課程新增“政府數據開放”模塊……
“這種轉型猶如歷史上工商法學向現代法學的轉變,是適應時代需求的必然選擇。”鄭志峰說。
“宏觀層面,‘人工智能+法學’已經成為‘新文科’建設的引擎。”顏飛舉例,該校外語學院新增“法律科技翻譯”課程,新聞傳播學院開設“法治輿情大數據分析”方向。“學校期待學科之間持續(xù)發(fā)生‘化學反應’。”
“我們不是在追著犯罪升級裝備,而是要通過技術預判法律風險。”該校刑事偵查學院院長梁坤介紹,學院自1956年創(chuàng)建全國首批刑偵教研機構以來,持續(xù)推進技術與法律融合。學院開設的“虛擬貨幣犯罪案件偵查”等前沿課程,將無人機取證、大數據分析納入教學體系,系統性培養(yǎng)“飛行控制+算法優(yōu)化+偵查研判”的復合型技術中堅力量。
“微觀層面的學科點突破是中觀轉型的試驗田,中觀層面的學科群升級又為宏觀協同提供了范式。”在該校校長林維看來,“這三層設計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機統一的整體。”
3
拓一扇新窗——
為融合發(fā)展聚力賦能
“一直以來,外界對學校有體量大而全的刻板印象。”在該校副校長李燕看來,梳理獨屬學校的法學特色從而實現整體轉型,與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密不可分。
李燕介紹,近年來,該校突破法學、政治學等單一學科的知識生產局限,構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以法學為核心、國家安全學與紀檢監(jiān)察學為支撐,有機融合政治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協同賦能的“新型政法學科集群”。
“有組織科研”機制為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走進科研處會議室,張震正與團隊討論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法治保障問題。
“我們不是閉門造‘書’,而是直面國家急需。”張震以書架上最新出版的《新安全格局下數據安全法治研究》一書為例介紹,近3年,該校教師團隊已著譯編多部科技法學專著。
“學科專業(yè)一體化建設是學校推進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舉措。”武夫波介紹,2024年該校在人工智能法學校級實驗班的基礎上,新設科技法學拔尖班,采用小班教學,課程融入編程、人工智能等技術內容,并創(chuàng)新實施校企雙師聯合培養(yǎng)的新型“師徒制”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2023年,學校在人工智能法學院的基礎上成立科學技術法學研究院,成為全國首個同時擁有‘人工智能法學’和‘科技法學’兩個目錄外二級學科的高校,進一步推動法學學科與科技前沿的深度融合。”顏飛介紹,當前該研究院積極整合全校優(yōu)勢資源,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屬的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網絡立法聯系點、新型網信智庫,以及智慧司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協同,構建起“法學院+研究院+基地+聯系點+智庫+工程中心”六位一體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綜合平臺。
“科技法學不僅是法學前沿的重要方向,更是未來法治發(fā)展的關鍵領域。”來自浙江義烏的斯湛杰,今年以661分的高分考入該校科技法學拔尖班。“有備而來”的他希望依托該校的優(yōu)質資源,攀登學術和職業(yè)的新高度。
“在科技深刻重塑社會運行規(guī)則的時代,法學教育如何既堅守法治根基,又積極擁抱技術變革?”在林維看來,這一根本命題始終是該校關注與探索的重點。下一步,該校刑事偵查學院將率先籌建“法律科技學院”,推動傳統刑事偵查技術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迎接智慧政法領域的新挑戰(zhàn)。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