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加快推進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應用型人才是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支撐,具有實踐導向、突出技術應用、跨學科知識、改革創新等核心特質。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主陣地,高校要從以下三個維度系統性構建,突破傳統范式,優化育人環境,提升育人質量,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構建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動態適配機制。當前,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配的科技和人才支撐。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高等教育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地方經濟社會和職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以服務行業產業發展為重點,從根本上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實踐上,應用型人才既要具備學科知識和理論基礎,又要具備應用能力和改革意識,更須具備對關鍵崗位識別、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服務針對性、實踐應用性和改革創新性。
為此,要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配機制,以系統思維構建人才供需,利用大數據平臺動態更新學科、專業、行業、職業等關鍵數據;建立“學科—專業—市場—職業發展”的多維數據體系,推動高校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未來職業深度對接;加強對人才市場變化的前瞻性研判、實時追蹤和敏捷響應,構建靈活高效的人才供需動態匹配機制;推進個性化、智能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為學生提供職業發展規劃、能力提升、崗位匹配等全鏈條服務,提升學生社會適應力。
構建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日新月異的深度融合生態。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要建立“需求牽引、動態調整”的學科優化機制,形成“產業需求圖譜—能力指標矩陣—課程模塊群”的模式,將行業技術標準實時轉化為教學標準。
在實踐中,要構建“知識—能力—素質”育人體系,突出“做中學、用中學”,融入企業技術、崗位和需求,以真實問題教學推動學生技能的內化和遷移,打造“能力指標矩陣”,提升專業設置的靈敏度,構建“課程模塊群”,優化課程、教學和實訓,實現專業學習與工作崗位“無縫對接”。
同時,要建立“分類培養、個性發展”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機制。結合學生的興趣、優勢與職業意向,提供多元方案。開設模塊化、菜單式課程,實施“基礎課程+方向課程+項目實踐”分層教學,實現學生個性化成長。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實施聯合育人、定向培養和崗位實訓,提升學生的崗位勝任力,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從“靜態供給”向“動態適配”、從“統一模式”向“個性成長”轉變,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構建應用價值創新與多方發展共享的協同治理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持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人才培養效能實際轉化,探索構建“價值導向明確、資源配置優化、多元主體協同”的育人新機制,是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要實現以上目標,需在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實現育人生態的創新和轉化。構建以政府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通過教育治理體系改革實現多方協同、多元共治,完善制度保障,實現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優化、人才供需平衡與個人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政府主導政策、資源和制度保障,高校圍繞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結構和發展需求,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強化實踐導向和綜合素質培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確保教育與崗位匹配,社會力量為人才成長提供支持性服務,個人主動承擔起自身成長的責任。二是實現育人過程的創新和轉化。創新開放育人模式,多部門協同構建治理框架,統籌人才培養與產業、技術銜接,形成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的強大動力;創新激勵措施,組合政策工具引導企業深度參與,降低企業參與辦學成本,激發企業參與專業共建、課程開發、實踐教學和技術轉化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評價機制,打破行業和學術壁壘,建立促進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態,重構教育與產業的價值交換關系,重塑教師發展軌道,探索建立“學術—實踐”晉升體系,通過實踐成果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增強教師的職業競爭力。三是實現育人成效的創新和轉化。這是推動高質量產教融合的核心目標。構建“教育—產業共同體”是推動深層次產教融合的戰略選擇,更是實現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的必然要求。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從“知識灌輸”向“能力生成”的范式轉型,從“單向供給”向“共建共享”的系統變革,構建多維互動網絡,形成合作格局,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配性,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動能和創新活力。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5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