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指導小學生編程。
9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落“滬”,標志著全球STEM教育發展邁出關鍵一步,亦體現出STEM教育在全球數字化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前,世界主要國家把STEM教育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舉措,歐盟在2025年連續發布多個關于STEM教育的文件,并在《STEM教育戰略計劃:提升競爭力與創新的技能》中明確,將STEM教育確立為教育與技能政策的戰略支柱,旨在系統性破解教育綠色與數字雙轉型中的結構性難題,為歐盟可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石。
政策引領:建設量化治理新體系
最新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顯示,歐盟STEM教育質量面臨嚴峻挑戰。2022年歐盟15歲學生中數學未達標比例高達30%,較2018年上升7個百分點;科學學科未達標率攀升至24%。更令人擔憂的是,歐盟八年級學生中43%缺乏基礎數字技能,這一數字遠超韓國的27%。
為此,歐盟在STEM教育戰略計劃中將政策引領置于核心地位,通過量化目標、跨域協同和數據閉環構建高效治理體系,確保人才培養精準對接產業需求;通過目標剛性化、執行協同化、決策智能化,為歐盟STEM戰略裝上制度“引擎”。
剛性目標驅動資源優化配置。歐盟設定了清晰的2030年量化目標:中等職業教育STEM學生比例不低于45%,女性占比不低于25%;高等教育STEM學生比例達32%,女性占比不低于40%。其創新突破在于將STEM目標納入國家改革計劃,并要求成員國制定配套投資策略,形成“目標—改革—投資”協同機制。這種設計將戰略愿景轉化為可量化、可問責的具體任務,有助于破解政策執行軟約束難題。
跨部門協同打破治理壁壘。歐盟成立歐洲STEM執行小組,由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和學術領袖共同組成,實現政企學深度協同。該小組重點推動四大任務:主導課程現代化,確保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知識融入教學;建立產業技能需求動態收集機制,重點對接半導體、綠色技術等戰略領域;創新教學和內容;設計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作為連接政策制定與一線實踐的樞紐,該小組直接向歐洲技能高級委員會提供決策支撐,打通改革落地的關鍵環節。
數據閉環賦能動態優化。歐盟構建了“監測—反饋—調整”三位一體的數據驅動體系。畢業生追蹤系統通過大規模調查評估技能匹配度和就業質量;依托歐洲技能觀察站的預測平臺整合勞動力市場數據與企業需求,研判未來技能發展趨勢;歐洲技能共同數據空間項目則統一標準,整合教育、企業、政府等多方數據,以提升決策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度,使課程調整、資源配置與產業需求保持動態契合。
人才提升:打造教育生態與培養模式
歐盟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同樣突出。盡管近10年歐盟高校STEM畢業生增長14.4%,但信息技術領域人才缺口巨大。2022年歐盟信息技術專家約980萬名,按當前增速,2030年僅能達1200萬名,遠低于“數字十年”戰略設定的2000萬名目標。
因此,歐盟在戰略計劃中倡導通過人才提升路徑系統重塑STEM人才培養生態,聚焦課程革新、資源整合、產教協同和能力升級,構建覆蓋全鏈條、多場域的現代化育人體系,實現課程奠基、生態賦能、產教融通、實戰育才、全球布局的五維聯動。
課程體系標準化與前沿化并重。歐盟明確,到2026年,要加速建立覆蓋全學段的STEM能力框架,明確各教育層級核心素養,確保培養連貫性。同步升級歐洲技能、能力、資格和職業分類(ESCO)體系,納入人工智能倫理、數據科學、綠色技術等新興能力標準。著力推動歐洲工程師學位體系統一,破除資格互認壁壘,提升人才流動性和競爭力。
基礎設施與學習生態協同發力。歐盟試點建設國家級STEM教育中心網絡,將其打造為資源樞紐。這些中心不僅強化中小學課程實施能力,更深度整合大學、企業、科研機構與文化組織資源,構建“校—企—社”聯動的教育共同體。同時,還為“伊拉斯謨+”計劃提供專項支持,配套推出“STEM科技人才入職計劃”和“歐洲先進數字技能競賽”,以基于真實場景的技術挑戰激發青少年參與動力。
產教融合貫通學習與就業。為快速響應產業迭代需求,歐盟開發戰略領域的跨國“微證書”項目,以期實現關鍵技能的補給。在高等教育領域,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網絡安全等前沿領域的本—博聯合學位項目,強化跨學科應用。同時,構建訓練營、短期課程與沉浸式數字平臺組成的終身學習網絡,支撐在職人員技能更新。
創新能力培養嵌入實戰場景。歐盟計劃到2028年為20萬名STEM人員提供創新管理、創業能力及知識產權培訓。突破性舉措是2026年試點“STEM技能工坊”——集成共享實驗室、先進設備及風投對接平臺,為青年創客提供真實研發環境,在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中踐行“做中學”,打通創新能力轉化的最后一個環節。
拓展全球人才儲備網絡。通過“STEM能力建設”計劃,重點支持地中海等伙伴國家發展STEM教育,期望以此實現教育援助與人才儲備的雙重目標,為歐盟接入更廣闊的人才培養網絡。
性別平等:構建公平發展新機制
STEM領域性別失衡削弱創新發展活力。STEM高等教育領域,女性占比僅30.9%,職業教育領域則低至16.1%。這不僅會造成人才的浪費,更限制了科技創新的多元視角。歐盟委員會曾尖銳指出,若不能重塑STEM教育生態,歐洲將失去定義未來技術標準的能力。
歐盟深刻認識到性別失衡對科技創新的結構性制約,將“性別平等”提升至戰略高度,通過教育干預、文化重塑和通道構建的系統性方案,著力破解STEM領域女性參與不足的深層壁壘,為科技創新注入多元活力。通過破除結構性障礙和主動構建發展通道,提高STEM領域女性參與度,有利于為歐盟帶來具有包容性的人才生態。
破除教育中的性別偏見。歐盟2025年啟動的“女性進STEM”計劃,旨在吸引更多女孩進入STEM學科,力爭到2028年培養100萬名STEM女性。同時,清除性別刻板內容,消除對女性能力的隱性否定;在歐盟推行無偏見教學法,加強教師培訓,重構課堂互動模式。為強化正向引導,建立特色入職培訓和長期導師制,由女性STEM精英為女中學生提供職業導航,搭建從認知到認同的轉化橋梁。
以榜樣力量重塑社會認知。歐盟全域推廣的“STEM未來計劃”致力于扭轉社會觀念,系統性發掘并傳播全球女性科學家、工程師的成功故事,通過紀錄片、校園講座等多元渠道提升榜樣可見度。同步開展“歐洲STEM周”等文化活動,重點向女孩及其家庭推廣STEM教育理念,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女性參與STEM的包容性生態。
構建專屬支持與全球引才體系。在實踐層面,歐盟改革歐洲學徒聯盟機制,設定女性學徒比例目標,優化傳統男性主導領域的實習環境。推動政—企—研合作開設女性專屬發展通道,提供針對性實習、研究項目與職業網絡支持。此外,對STEM專家獎學金進行雙重設計,一方面資助本土女性人才成長,另一方面以高待遇吸引全球頂尖女性專家,聚焦半導體、量子、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合作項目,直接補充高端人才庫并提升創新多樣性。
歐盟STEM教育戰略計劃的核心理念體現為三重融合。一是剛性目標與智能治理的融合。設定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領域STEM學生占比等量化目標,并直接掛鉤歐盟資金分配,形成強約束機制。歐洲STEM執行小組的跨域協同與“追蹤—預測—數據空間”構成的動態閉環,實現了政策執行的精準迭代。二是生態化培養與前沿需求的融合。全學段能力框架、STEM中心網絡、跨國“微證書”體系及聚焦人工智能、量子領域的聯合學位項目,共同構建起銜接基礎與前沿、貫通學習與創新的成長生態。技能工坊更將實戰研發嵌入培養鏈條,打通“做中學”最后一環。三是結構性公平與全球引才的融合。“女性進STEM”計劃清除性別偏見,結合無差別教學法重塑教育體系;“STEM未來計劃”通過榜樣傳播重構社會認知;學徒制改革與專屬通道建設破除職業壁壘,而STEM專家獎學金以“本土育才+全球引才”雙軌策略,將多元人才轉化為創新資源。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武學超系該院教授)
【鏈接】
●《全球推進女性參與STEM領域的戰略行動》,2025年3月6日9版
●《全球STEM教育變革主要趨勢》,2025年4月3日9版
●《法國如何培養STEM教師》,2025年6月26日9版
●《歐盟驅動政策革新提升STEM教育質量》,2025年7月10日7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