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合作機制,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的關鍵保障。近年來,澳大利亞通過頒布指導性政策文件和標準,從宏觀層面勾勒出以學校為主導的教育合作理念和策略,幫助中小學逐漸邁入專業化、系統化、可持續的家校社教育合作之路。
以專業化教育合作理念突破學校傳統認知
為提升學校與家庭合作效果,澳大利亞教育部2018年發布了《家庭—學校合作框架:學校和家庭的指導策略》,系統推動了家庭參與決策、社區資源整合和家校雙向溝通機制的建立。
2020年,澳大利亞兒童和青少年研究聯盟基于一項歷時4年的“家校社合作”研究,發布《家長參與:學校實施家校合作的指導方案》,針對澳大利亞中小學家校合作認知上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家校社教育合作的理念。
一是學校要營造有效且可持續的家校社合作文化氛圍,逐步將這種合作文化融入學校規劃、活動和教學策略并持續產生作用,而非將其作為額外的任務納入學校現有制度。
二是學校要致力于提升家長自我效能感。家長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其參與家校共育的意愿。家長在輔導兒童學業、支持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的信心和能力受挫,都將導致其不愿意主動參與家校共育。學校需要充分信任家長,幫助家長明確自己可以做什么,并且相信自己能夠做好。
三是學校要以專業化思維規避家校社合作的誤區。針對“只有關心兒童的教師和家長才會參與”的狹隘認知,學校應提供結構化項目、策略性計劃和有針對性的建議等專業支持,鼓勵家長和社區成員都能夠參與其中;針對陷入“處境不利家庭天生缺乏合作意愿”的不良判斷,學校需深刻認識、主動理解、發掘并有效整合資源,使每個家庭都擁有獨特的教育資源稟賦;針對“合作目的是學業危機干預”的認知局限和“學校和教師是唯一決策者”的狹隘觀念,要逐步構建起家長、社區參與兒童教育的專業化進程,形成規律的、持續的、整體的互動機制。
以教育合作關鍵策略引領學校系統化實踐創新
在理念轉型基礎上,澳大利亞教育部于2020年發布了《家庭—學校合作框架:面向學校和家庭的指導手冊》,再次強調家校社教育合作的7個策略并提供成功實踐案例,引領澳大利亞中小學家校社合作機制創新。5年來,澳大利亞中小學逐漸形成了系統化的家校社教育合作路徑。
一是以有效溝通搭建信任紐帶,確保學生校內外學習的連續性。家庭和學校兩個不同育人環境對兒童發展產生交互影響,有效溝通則是家庭與學校建立協同關系的基石。很多學校通過個性化、高頻率、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讓家庭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重視,進而成為學校育人方案拓展至家庭的有力助手。一些學校通過溝通,識別并認可學生在家庭、社區中獲取的技能和興趣領域,并逐漸將這些技能和興趣點融入課堂教學以支持學生在校學習。
二是建構家校社教育合作共同體,強化多方主體的身份認同。學校充分考慮家長、學生、教師和社區成員的需求,在合作中達成對彼此角色和優先事項的共識,形成能夠增強教師和家庭信心、聯結感、共同認知的家校社教育合作共同體。學校在尊重社區文化、傳統、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的同時,還通過有意義的活動提升社區生活質量,強化學生和家長的身份認同、歸屬感。
三是創設學校決策參與機會,促使多方主體共擔育人責任。學校為家庭、學生和教師創造更多了解彼此的機會,促進家庭和社會在能動參與、責任參與和實質參與中承擔育人責任。
四是強化資源開發與整合,拓展家校社教育合作空間。很多學校通過資源識別、獲取和整合將本地企業、課后托管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基金會等社區資源納入學生學習支持系統,通過線下或線上工作坊、制定家長指南等形式深化家長參與認知,通過課堂協助、校外實踐、職業分享、學業輔導等豐富參與形式,通過與社區共同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訓和表彰機制提升參與質量,形成網格化家校社教育合作空間。
以可持續教育合作機制凝聚多方主體動能
澳大利亞教育部在《國家教育報告(2024)》中總結各州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并據此提出了家校社教育合作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一是共建積極、支持的育人環境。將學生的需求始終放在合作關系的核心位置,加強學校、家長與公民協會及其所在社區的共同協作,以學校為主導,尊重并平衡各方職責,凝聚多方主體動能,通過創建積極、支持的育人環境,豐富學生學習空間和資源。
二是發揮家庭第一任教師的作用,促進家校合作關系的早期建立。澳大利亞北領地實施的旨在加強與家長建立伙伴關系的“家庭即第一任教師”項目,強調以兒童和家庭為中心的早期學習干預,為家長提供有關兒童營養、健康、衛生、發育等方面的支持,為家長參與中小學家校共育工作奠定基礎。截至2024年,該項目在北領地55個社區設立,招募80名家長作為教育者,累計服務2636名學齡前兒童。
三是整合社區資源賦能家庭,健全家校沖突協調機制。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實施整合型校本樞紐計劃,在本地一所中學建立服務中心,該中心面向該學區的所有學生及其家庭,提供兒童健康和早期教育各階段所需的支持。
四是關注特殊需要群體,形成社區積極響應的服務。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設立學校社區聯絡官,主要職責包括增強學校對學生特殊需求的理解、確保家長能夠了解學校的運轉機制、參與學校事務、促進學生目標設定和身心健康發展。截至2024年底,已為1350名青年及其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支持。
澳大利亞家校社教育合作的核心在于以學生需求為中心,通過學校主導作用的發揮,將家庭和社會從教育的“外圍參與者”轉變為“核心治理者”,嘗試通過以學校為主導的制度設計實現從零散合作到全方位合作的升級。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