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學校歷來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確定了“翰墨飄香 字秀人正”的教育愿景。為突出校園環境的蘭亭意蘊,學校堅持“班館一體”,把每間班級教室都打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博物館。
學校有24個班,我們根據學校書法課程方案,整體架構了書法、詩詞、金石、手工、戲曲、茶藝等六大類24個傳統文化主題博物館,同時發布主題,每班進行申領。各班自主確定主題博物館名稱、設計主題博物館標識、制作主題博物館旗幟,甲骨文主題的“甲骨軒”、篆刻主題的“金石館”等班級應運而生。學校以“館名+班級”的形式制作藝術風格一致的館牌,同時規劃教室內外展示區域、配備固定展示設施,形成內容豐富、風格統一的博物館陳列環境。
各個班級圍繞各自博物館主題開展班本博物館課程開發、進行項目化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執行“班走館不動”規則,讓每個班級的每個學生在6年的小學時光里經歷并參與6個主題博物館的建設,深度學習6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每年秋季開學更換教室的時候,搬出與搬進的兩個班級的班主任還要進行“館物”與“館務”的相關交接,讓新的班級在更高的起點開展主題學習,保證班級主題博物館的健康發展。
班級主題博物館是全校師生的學習資源庫,讓更多的人知道、看到、用到,是每個班級主題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學校努力為班級主題博物館創造良好的環境,讓班級博物館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一是設置主題博物館導視目錄,讓全校師生知道學校有哪些主題博物館,在哪里、展什么;二是在公共區域為每個班級主題博物館開辟展區;三是建立博物館輪值制度,多維度展示班級主題博物館建設成果。在擔任輪值“主席館”期間,從周一到周五,通過升旗儀式、紅領巾廣播、宣傳欄等途徑全方位展示該班級博物館的內容,開展相關文化活動。
經過班級主題博物館的創設,學校每個學生在入學到畢業的6年中,既是小學生,又是小館員;既是講解者,又是參觀者;既是收集者,又是創造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分享者——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習隨時發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習得并強化各種核心素養與必備品格。
(作者系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工人村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6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