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辦學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本期關注:推動班主任隊伍高質量發展②
當下,學校教育正從封閉狀態逐漸走向開放,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也從傳統的班級管理者、學生行為監督者,逐步拓展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樞紐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線實踐者。作為學校管理者,需通過開展有組織的教育科研活動,構建有力的學校支持系統,為班主任的專業成長搭建一系列平臺。應站在班主任立場,將社會外部壓力轉化為班主任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促使班主任把生動鮮活的教育教學現場當作專業成長的舞臺和開展研究的真實田野。在與自我和世界的對話中,鼓勵班主任自覺將所學專業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智慧,更好地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1
在情境對話中催生育人智慧
相較于通識性的班主任國培、省培等項目化培訓,班主任的校本研修能夠聚焦本校教師面臨的學生發展、家校溝通等問題,將現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轉化為研修主題、議題或研究課題。學校管理者借助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腦科學等前沿理論,助力班主任實現從已有專業知識向真實生活的拓展,在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中生成教育實踐智慧。具體而言,需做好以下幾點。
發揮專業平臺的引領作用。學校管理者可借助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專業基本功展示與交流活動平臺,將育人故事、主題班會、帶班方略的展示要求,從面向少數參賽選手,轉變為班主任對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的理性思考與自我審視。例如,將日常零散的班級活動,轉化為在明確育人理念指導下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納入班主任工作的整體規劃和主動構建中,使班主任從被動完成學校布置的德育工作,轉變為主動開展班級教育實踐。在開展專業的班主任研討活動時,引領班主任從單純依靠經驗管理班級,轉向與同行、專家及自我對話,推動班主任的專業自覺和自我成長。
開展系列主題沙龍活動。學校應不斷變革教研方式,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班主任教研的課題或議題,在自由研討中激發班主任專業成長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南京師范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每月舉辦“隨園夜話”班主任沙龍活動,將一線班主任關注的話題轉化為沙龍主題,通過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實現了班主任研究“問題—話題—議題”的深入遞進。與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或培訓相比,沙龍模式更易激發和喚醒班主任自主學習、自主研討的內在動力和創造力。
推進學校文化的班本化實踐。學校管理者應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文化轉化為一系列德育活動,通過學校文化的頂層設計和自主實踐,將學校文化建設轉化為班主任的班本化實踐,把學校文化建設與班級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發揮班主任在班集體建設、家校溝通中的組織協調作用,使學校文化建設落實到班級層面,實現學校辦學質量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發展的相互促進。
2
以資源整合推動班主任成長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中小學校實行班主任一人負責制,班級仿佛成為班主任的“自留地”,學科教師游離于班級管理和班級教育之外,難以形成班級育人合力。學科教師與班主任的角色固化,導致班主任在面對復雜的學生問題和家長問題時,常常孤立無援。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中至關重要的育人主體,難以充分發揮其“重要他人”和“精神關懷者”的作用。全員導師制打破了學科教師和班主任的職責界限,通過制度建設,構建起班主任工作的學校支持系統,推動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落地實施。目前,全員導師制已在江蘇南京、鎮江,上海,浙江寧波,廣東深圳,山東青島等多地廣泛開展和實施,彰顯了這一制度變革的育人優勢。
整合班級教育資源,落實全體教師的育人崗位和責任。學校應大力推行全員導師制,助力全體教師從學科教師向學生導師轉變,在班級育人實踐中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在關愛導師與牽手學生的制度化聯系中,教師通過與學生談心交流、開展家訪和社會實踐等活動,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感受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喜悅,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體會教師職業的幸福。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自2008年起,實施班級教育小組集體負責制,全體教師均成為班級教育小組的成員,并吸納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參與班級教育和管理;班級教育小組成員集中辦公,每位教師都擔任學生導師,面對班級教育和學生發展問題,采取集體會診、集體決策的方式,發揮教師集體的育人功能,在共同研討中,實現從學科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促進教師在班級教育團隊中的共同成長。
整合校外資源,在校家社協同中構建育人共同體。學校應主動整合校內外部各類資源,為班主任專業成長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在學校內部,構建班主任專業成長的學校支持系統,如開展班主任專業成長中的師徒結對,以老帶新;通過全員導師制,讓更多教師參與到班級教育與管理中。學校職能部門應具備服務意識,協助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例如,在學工部門建立學生意外事件的應急處理系統,借助法律顧問,幫助班主任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為班主任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尤其是針對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等。挖掘社區資源和家庭教育資源,以社區導師團和家庭教育導師團等形式,為班主任提供有力的專業支持。
3
用教研激發班主任內生動力
當前,一些青年班主任還面臨著低效、被動的教研壓力,難以將實際教育問題轉化為自身專業成長的資源。為此,需要變革教研方式,從單一的學科教研轉向班級教研,實現從學科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
技術賦能,推動班主任對自身教育行為的反思。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需求,學校應發揮青年班主任作為數字時代原住民的技術優勢,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賦能,例如利用AI技術整合校家社的教育資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幫助班主任開展管理過程的可視化研究與反思,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行為。通過搭建線上教研平臺,班主任能夠便捷地記錄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困惑與反思,并利用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生成個性化的成長報告,直觀呈現自身在班級管理、學情分析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這種基于數字技術的教研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教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還使班主任從被動接受培訓的角色中解放出來,主動參與到問題解決和經驗建構的過程中,真正成為自身專業成長的設計者和推動者。
專業引領,促進班主任從新手向專家的階梯式發展。學校可以發揮專業引領作用,著力打造一支有愛心、高素質、善溝通、懂規律的專業化德育隊伍,通過深入實施全員導師制,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新格局。針對班主任、關愛導師的不同需求,設計“新手—成熟—骨干—專家”階梯式培養方案,通過師徒結對、專題培訓、案例研討、理論學習等多種形式,提升班主任及關愛導師在班級管理、家校溝通、全程育人等方面的核心能力。通過組織變革,搭建立體化培訓平臺,鼓勵班主任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提高帶班育人能力。
綜上所述,學校作為社會變革、教育變革的微觀領域,為新時代班主任的專業成長提供了現實場景。班主任工作是一門實踐性的教育學,班主任教師的專業成長扎根于學校文化的土壤,其班級教育和管理理念、教育教學行為直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將學校文化視為一門隱性課程,圍繞學校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常態化的班主任校本研修,構建班主任專業成長的學校支持系統,實現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和學生成長的良性互動。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新時代班主任專業能力協同培育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2416296119B]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6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