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時,教師常常面臨這樣的“尷尬”:小組匯報結果五花八門;討論時學生各執己見;回答問題時突發奇想,偏離預期……這些看似“失控”的瞬間,實則蘊含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寶貴契機,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將課堂的“尷尬”轉化為學生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究問題,大膽創新,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
筆者結合學生探究“校園步道測量”中遇到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錯誤中學習,培養批判性思維。以“校園步道測量”項目為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校園一條不規則步道的長度。由于測量方法不同,測量結果差異很大。教師沒有急于否定,而是引導道:“能說說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嗎?”學生紛紛展示不同的測量方法。通過比較,學生自然意識到誤差來源。在這一真實測量任務中,錯誤不再是失敗,而是通向精確的階梯。
從分歧中對話,提升交流能力。在“步道面積計算”環節,各小組對不規則步道面積的計算方法產生分歧:有的用方格紙覆蓋計算,有的分割為梯形和三角形計算,還有的用手機拍照后通過比例換算。教師巧妙引導:“第三組同學用梯形公式算出6.8平方米,第五組同學用數方格方法得出7.2平方米,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對比機會。大家能分析一下產生差異的原因嗎?”學生發現:方格紙法中邊緣部分需要估算,分割法中對圖形劃分方式不同會導致結果差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數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適用條件,在討論中學會了傾聽與修正。
從創意中創新,激發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當討論“如何讓測量更精確”時,有學生突發奇想:“能不能用無人機拍照測量?”教師適時引導:“這個想法很有趣!那我們需要解決哪些數學問題呢?”學生紛紛提出:比例尺換算、圖像畸變校正、角度換算等。這個“突發奇想”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更將數學知識與現代科技聯系起來,讓學習真正面向未來。
在“校園步道測量”項目中,這些分歧恰恰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外顯、個性化理解的自然流露,展現了學生認知的差異點、理解的困惑點、思維的發散點。
當教師以專業智慧搭建引導支架,以開放胸襟容納思維多樣性,那些看似“失控”的探究瞬間,恰恰成為量感、推理意識、模型意識孕育的沃土。當學生為“校園步道測量”方案爭得面紅耳赤時,當“用無人機測量”打破預設框架時,當計算數據推翻直覺猜想時,學生的核心素養正在悄然生成。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張集鎮光彩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9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