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的學生小航不太愛表達,課堂上被提問時,他睫毛低垂,沉默不語——他眼里有光,卻被膽怯裹得緊緊的。
一次我在教室批改生字作業時,小航本子上的“卻”字忽然讓我停了筆。其他筆畫還帶著稚氣,右邊的單耳刀卻格外亮眼:起筆輕頓,橫折彎鉤婉轉有力,懸針豎長又直,藏著笨拙里的認真。這不是刻意的工整,是藏在怯懦下的用心。
我招手讓小航到講臺前,他低著頭,小手絞著衣角。“你看這個單耳刀,”我指著田字格,聲音放輕,“起筆有輕重,轉彎很流暢,尤其這一豎寫得筆直有力,比老師寫的還有靈氣呢!”他慢慢抬頭,眼里蒙著層水汽。我掏出手機拍下這頁字,并把這個“卻”字圈紅,“給媽媽看看我們小航的進步”,語氣自然得像談論窗外的陽光。
那天傍晚,小航媽媽發來微信:“孩子把作業本抱在懷里,說老師夸他單耳刀寫得好,吃飯都在笑。”我仿佛看見那顆被膽怯包裹的種子,在不經意的肯定里悄悄動了動。
第二天課間,小航主動幫我搬作業本,遇到帶耳刀的字就跑來問:“‘那’字的雙耳刀,也能這樣寫嗎?”課堂上,他的小手舉得越來越高,作業本上的字漸漸都有了單耳刀的認真,橫平豎直里藏著越來越足的底氣。
望著朗讀時坐得筆直的小航,我想起老子“善行無轍跡”的智慧——真正的善行者從不留刻意痕跡,如春雨潤田,悄無聲息卻滋養萬物。我從未對小航說“你要自信”,只是看見他藏在筆畫里的認真;也從未設計“鼓勵方案”,只是把所見輕輕分享給家長。這些自然的舉動,恰如春風拂過,讓膽怯的嫩芽自個兒舒展開來。
教育應是細微處的看見與無痕的守護。教師若能放下“教育者”的架子,用心于作業本的筆畫、課間的舉動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以自然的肯定替代刻意的引導,便能做到“善行無轍跡”般的不言之教,讓自信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悄然發芽。這啟示我們,真正的教育智慧藏于耐心觀察與真誠回應里,一句對單耳刀的表揚,或許就是拂過學生心房的那縷春風。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第一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9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