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教師講了那么多大道理,學生卻還是犯迷糊?為解開這個疑問,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思政教研中心與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合作,啟動“紅扣子”協同育人項目,讓學生在體驗中找到答案,使小學思政教育煥發新的光彩。
書包里的小能手:
情境教學法呼喚自主成長
“說了八百遍要整理書包,孩子們還是亂扔!”小朱老師曾對著亂糟糟的書包嘆氣。當中北學院陶老師帶著“情境教學法”走進教室時,她才發現思政教育可以如此鮮活。
陶老師和助手們現場表演“小馬虎與小能手”情景劇:當“小馬虎”翻遍書包也找不到作業本,急得直跺腳時,后排的“小能手”則不慌不忙,從整潔的書包里迅速拿出所需物品,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們明白了整理的重要性。輪到“整理挑戰賽”,小朱老師本想手把手教學生,卻被陶老師拉住:“讓他們自己試,錯了才記得牢。”果然,有學生把文具盒塞進書包側袋,跑兩步就掉了出來,周圍的小伙伴立刻喊:“要拉上拉鏈呀!”
那堂課結束后,小朱老師在工作手冊上寫道:“看得見的示范,比聽得見的道理更有力。”如今她的班級推行“整理小標兵”輪崗制,學生們每日互查書包,還創造出“書本站立術”,將課本豎排如列隊士兵。她設計的“生活技能闖關課”也成為年級思政精品課。
禮貌樹叢的小星星:
正向激勵點燃內在驅動力
“老師,他撞了我沒說對不起!”“她借我橡皮沒還!”……一年級學生的吵鬧讓初任班主任的小吳老師頭疼不已。
文明禮貌不能僅停留在兒歌背誦層面,如何才能內化為行為自覺?中北學院白老師帶來的“禮貌樹”活動,提供了破解難題的新思路。
白老師在黑板上勾勒出光禿禿的樹枝后,小佳率先舉手:“不小心碰到人要說‘對不起’!”話音未落,小吳老師便往樹枝上貼了顆星星,小佳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在這樣的正向激勵下,學生們爭相分享生活中的禮貌用語,每一句發言都化作星星掛在枝頭。“星星兌換券”制度更讓文明行為有了持續動力——攢夠五顆星可獲得“協助發作業本”的機會。有次小麗忘記說“謝謝”,立刻有同學提醒“你的星星要飛走了”,這樣的同伴監督遠比教師說教更有效。
如今,“對不起”“沒關系”已成為班級日常用語,最調皮的男孩也會在撞到同學后主動彎腰致歉。小吳老師感慨:“以前執著于‘教禮貌’,現在才明白要讓孩子體驗‘被尊重的愉悅’。”當小吳老師蹲身系鞋帶時,幾個孩子圍上來齊聲說“老師,我幫您”,那一刻她忽然明白,白老師設計的“禮貌樹”,本質是用“代幣獎勵法”搭建起道德行為的“腳手架”,當外在激勵逐漸內化為“被尊重的愉悅感”,教育便完成了從“他律”到“自律”的跨越。
時光機里的小夢想:
當思念遇上數字魔法
小雅總是坐在窗邊發呆,她在“夢想卡”上寫的“想再抱一次爺爺”,讓小徐老師紅了眼眶。這個失去爺爺的女孩,平時連“爺爺”兩個字都不愿提。小徐老師抱著嘗試的想法,找到了中北學院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導員。
當屏幕上帶著微笑的爺爺緩緩張開雙臂說 “小雅長高了,爺爺為你驕傲”時,小雅嘴唇顫抖,眼淚如斷線珍珠般滾落。全班學生屏息凝視,后排有個女孩小聲說“我也想奶奶了”。這場“不可能的擁抱”,意外成為最深刻的生命教育課。
此后,小徐老師設計了“時光信箱”活動,讓學生給思念的人寫信,由中北學院師生制作成動畫。在班級里的“分享會”上,學生們紛紛講述“爺爺教我放風箏”“奶奶煮的粥最香”,小雅也開始主動提起“爺爺以前帶我摘枇杷”。正如小徐老師所說:“思政教育不僅要講透大道理,更要接住每個孩子的小情緒。”
草莓蛋糕中的小偵探:
生活化德育中的規則啟蒙
“老師,繪畫社團騙了我!”小亮同學的哭訴讓馮老師愣住了——小亮報的繪畫社團突然改成書法社團,還說“反正都是藝術”。馮老師自己都犯嘀咕:“這事該怎么跟孩子說清楚?”中北學院席老師的“法律啟蒙課”,給了她答案。
席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個草莓蛋糕說:“如果你訂的是草莓蛋糕,店家卻給你巧克力的,怎么辦?”學生們七嘴八舌:“要換回來!”“不給換就退錢!”席老師笑著寫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用“蛋糕理論”解釋:“把繪畫活動換成書法,這叫違約。”課后,馮老師與席老師共同設計“權利”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不公平”,維護合法權利。現在學生們再遇到類似問題會說“要像保護草莓蛋糕一樣維護自己的權利”。
學生們的規則意識日漸清晰:小亮成功追回“繪畫社團”后,在“權利故事會”上分享“簽字前要看清內容”;借東西時會說“我們約定好明天還”;交換卡片時要“拉鉤蓋章”;班級圖書角的書被撕破,學生主動提出“誰弄壞誰修,這是規矩”。席老師適時叮囑:“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是保護每個小朋友的鎧甲。”馮老師看著學生們交換卡片時認真“拉鉤蓋章”的樣子,忽然理解了科爾伯格的啟示:兒童的規則認知,需要從“避免懲罰”的前習俗水平,通過生活化體驗逐步發展為“維護共同利益”的習俗水平。而草莓蛋糕,正是最好的“認知階梯”。
思政教育是“播種”的藝術。當理論星光與實踐土壤相遇,播下了兩顆種子:一顆在孩子心里,長成規則、文明、共情與力量;另一顆在教育者心里,長成對“尊重”與“智慧”的重新理解。就像學生在“寫給六年后的我”的信里寫的:“希望那時的我,還記得今天學會的道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9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