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難寫是精神。“精神豐碑”一課,主旨內容高度濃縮、高度抽象。通過準備這堂“思政大課”,我們直面問題挑戰,取得了很多有益收獲。
一是破題之難——對齊標準明方向。在高中階段思政課中,“偉大抗戰精神”沒有現成教材內容,我們一開始就陷入了選擇困難,備課要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破題——找到一個精準的切入點。我們一遍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歷史、看文物,認識到解讀偉大抗戰精神,“是什么”只是表象,背后的“為什么”才是核心。總書記的一句話指引我們找到解讀偉大抗戰精神豐富內涵的總鑰匙——“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我們立刻將教學切口聚焦到“積貧積弱的中國何以能夠打敗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這個問題上來,迅速形成了整體授課思路。這段備課心路,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破題立意的靈感、講好課的底氣,是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學、融會貫通用。
二是選擇之難——匠心雕琢巧取舍。講好偉大抗戰精神,需要把抽象道理進行具象化表達,離不開典型的、感人至深的故事。14年抗戰歷史中,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數不勝數,30分鐘課程中講哪個故事,怎么把故事講好、講出效果?我們始終“左右為難”。一開始,案例太多,教學體系比較碎片化,我們不得不大刀闊斧做“減法”。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在打磨“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時,精挑細選的10多個案例究竟哪個故事最貼切,一時難下定論。后來,主講教師想出一個主意,找不同學校的高中生來試聽,讓孩子們來判斷哪個案例更好。試聽時,學生們一致選擇了“膠東育兒所”這個比較小眾的案例,認為這個案例展現出的那種決絕、艱辛、信念,和他們熟知的“芯片戰”、科技“卡脖子”等場景很相似。最終,課程呈現效果很好。
三是方法之難——突破常規更入勝。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偉大抗戰精神的4個方面內容,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詞語,但熟知不等于真知,更不必然轉化為認同和踐行。經過反復的討論,我們決定用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思考、辨析、論證的過程。在講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時,教師在學生朗讀左權家書、白雪嬌家書后,拋出問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保家與衛國該如何選擇”“這種‘舍’,是不是對家的‘虧欠’”,引導學生思考抗戰英雄的家國觀。“那時的年輕人為什么如此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類“為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事”中悟“理”,符合高中學生逐漸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認知特征。整堂課也有一條暗線,4個部分主題分別對應“家與國”“生與死”“退與進”“困與爭”的抉擇,使“思政大課”更加有意思、有意義、有深度。我們一開始采用定義到分析到案例的常規教學模式,但放到30分鐘高度濃縮的課堂上,顯得節奏非常慢,學生反饋“不抓人”。經過和專家探討,我們決定轉變思路,勇敢跳出日常教學“舒適區”,讓故事先行、結論在后,牢牢吸引學生注意力。實踐證明,這種轉變對課程效果是一個非常好的加分項,也是我們取得的經驗之一。
(執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劉媛 任興來 楊從立)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30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