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的星辰還未隱去,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勝利學校的跑道上已響起規律的腳步聲,“29年,每天10公里,這是我的晨課。”該校校長葛利軍說。他以領跑者的姿態,將“以體育人 健行天下”的信念,融入學校的日常,帶動每個孩子的成長。操場另一邊,蒙古族學生格日勒正帶領同學們跳足球操,這所曾以“讀書走出山溝”為唯一信條的偏遠學校,如今被奔騰的活力喚醒,書寫著以體育人的新實踐。
理念破冰:從抵觸到全員參與。2020年3月,當葛利軍踏入這所科爾沁區最偏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時,面臨的挑戰觸目驚心:部分學生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部分是留守兒童,學生們普遍自卑怯懦;教師隊伍年齡兩極分化,民師轉正與新教師各占半壁。“若體魄不強健、心靈不舒展,成績再好也走不遠。”葛利軍決定從課間微運動開始改革。于是,他親自帶頭拉著教師玩丟手絹、跳大繩,每天與班主任下場打籃球,安排學校領導和教師一起打羽毛球。
奇跡悄然發生。一學期后,曾靠藥物控制“三高”的班主任身體指標全部正常,總喊渾身疼的女教師告別了醫院。如今,全校教師運動參與率達100%,而學生的變化更讓人動容,那些曾經視校園為牢籠的學生現在最期待的就是課間活動,臉上也露出了自信陽光的笑容。
課程創新:融合民族文化與鄉土資源。在學校的課程表里,藏著獨特的“運動密碼”。學校以國家課程標準為綱,融合蒙古馬精神與北疆文化,構建“基礎+特色+融合”課程體系。每天2小時的運動時間被精心拆解:早操是剛勁的足球操,小課間跳課桌舞,大課間進行菜單式體育活動,體育課上既有足球專項訓練,也有“體育+數學”的跨學科教學,課后服務則是農耕實踐里的“田間體能訓練”。
二十四節氣成了活動指南:立春長跑迎新春,立夏潑水節里練反應能力,立秋農耕運動會上,使用扁擔運糧、獨輪車運“果實”成了最搶手的項目。“原來種地也是運動,爺爺教我的揚場動作,居然在比賽里贏了!”六年級學生王浩的話,道出了“體育+勞動+文化”的融合魅力。
學校還實行了分層教學。競技組備戰市級賽事,提升組進行技能拔高,基礎組確保體能達標,真正實現了“一生一案”。
活動體系:鋪設全員成長賽道。學校構建了“小課間+大活動+聯賽制”的活動框架:課間10分鐘,跳繩挑戰賽的歡呼聲震響走廊;每周班內足球賽、每月班際拔河賽,讓每名學生都有上場機會;一年一度的全員運動會上,親子拔河的吶喊與足球競技的拼搏同樣熱烈。
走出校門,成長的賽場更加廣闊。學校在科爾沁區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2022年,總成績從2021年的農區組第二躍升至第一;2023年,大課間團體操拿下特等獎。2024年、2025年,學校在足球友誼賽上均奪得冠軍。“看,我們的土操場也能踢出足球冠軍!”葛利軍的笑容里,藏著運動賦予的底氣。
育人實效:體魄與心靈雙重蛻變。體育沒有耽誤學習,反而成了助推器。數據顯示,2022—2024年,學生體質合格率從90.15%升至95.35%,優良率從24.95%躍升至57.5%,近視率從41.7%降至39.2%,肥胖率整體下降。更可喜的是,課堂上走神的少了,課后追著教師問問題的多了。當教育回歸“人”的本質,大家意識到,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精神,才是人生發展的基石。
葛利軍經常對學生說:“體育與健康課教會你們的第一個道理是跌倒了,拍拍土,接著跑!”學校堅持多年的實踐證明,體育不僅能強健體魄,更能滋養心靈,照亮學生們的人生之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勝利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3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