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孫爍背起材料包出門,他要趕在家長上班之前,上門給孤獨癥兒童小宇完成半個小時的康復訓練。這樣的上門服務,孫爍和特教學校的同事們每年要完成2萬多課時。在昌邑,像小宇這樣的兒童,正在通過“醫康教融合”獲得有尊嚴、有質量的康復成長機會。
近年來,昌邑市將特殊教育視為重大民生工程,探索實施“三段一體、醫康教融合”的特色路徑,獲評“山東省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示范區”。
“以前帶孩子做康復,教育部門管上學、衛健部門管治療、殘聯管補助,跑一趟很不方便。”當地一位孤獨癥兒童家長李女士道出了特殊教育的痛點。針對這一問題,昌邑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長牽頭,教育、衛健、民政、殘聯等八部門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每月召開聯席會議,將分散的政策資源擰成一股繩。
去年秋季開學,昌邑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小杰突發癲癇,聯席會議立即啟動應急機制:醫院開辟綠色就診通道,民政部門落實臨時救助,學校調整課程安排。“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從發病送醫到恢復上課,僅用了10天。”小杰母親感動地說。
在政策支持方面,昌邑市出臺《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率先將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到每年9000元。昌邑市專職特殊教育教研員張梅每周至少深入兩所學校:“這個月幫奎聚街道奎聚小學解決了隨班就讀學生的課程適配問題,讓全校12名特殊兒童都有了個性化課表。”
“小諾能自己端碗吃飯了!”看到女兒的進步,昌邑市下營鎮村民王先生紅了眼眶。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小諾,在昌邑市婦幼保健院早教中心接受了兩年干預,如今已順利就讀普通幼兒園。這得益于昌邑首創的“三段一體”學段銜接體系:學前階段側重早期干預,義務教育階段夯實基礎能力,中職階段強化職業技能培養。
在南隅小學的資源教室里,肢體殘疾的學生小林正在用輔助軟件完成體育鍛煉。學校為她量身定制了“個別化教育計劃”并配備專職輔導教師。如今小林不僅能自主學習,還在各級書法比賽中獲獎。像這樣隨班就讀的學生,昌邑全市49所普通學校共接納111名,4所學校獲評省級隨班就讀示范校。
“教育+醫療+康復”的上門服務模式更讓重度殘疾兒童家庭受益。每月10次的康復訓練、每周3次的送教上門,由特教老師、康復師、醫生組成的服務團隊,為90名無法到校的孩子建立起“康復—教育—評估”閉環。“服務隊不僅教孩子知識,還指導我們做家庭康復。”提到為孩子服務的特教團隊,飲馬鎮村民趙先生充滿感激。
走進昌邑市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學生在烹飪教室里練習切菜,在家政課堂上學習整理房間……這些針對殘疾學生特點開發的特色課程,已幫助32名中職畢業生找到工作。“去年畢業的小濤在酒店后廚工作,月薪3000多元,能自食其力了。”市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主任、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艷艷介紹。
專業師資是質量保障的核心。近五年,昌邑市引進特教專業教師18名,構建起“專家—中心教研組長—骨干教師—普通教師”的四級培訓網絡,累計培訓上千人次。“此前剛參加了全國孤獨癥專家的線上培訓,學到很多行為矯正的新方法。”昌邑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于敬忠說。
“下一步,我們將以系統化思維為引領,聚焦機制創新與模式突破雙輪驅動,深化內涵建設與人文關懷協同發展,全力破解特殊教育發展瓶頸,確保每一名兒童都能享有適配的優質教育資源。”昌邑市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陸振偉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8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