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應主動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聚焦人才自主培養,著力造就新時代創新人才。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創新育人方式,實現差異化、特色化人才培養,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個性是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個性、興趣、能力、思維方式和成長節奏,創新是他們的天性。地方高校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價值旨歸,以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為價值追求,把學生個性發展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要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生特點,尊重個性和興趣,啟智潤心、因材施教,不斷滿足學生的發展和成才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激活創新潛能、釋放創新本能,努力將每一名學生都培養成為創新人才。
激發內生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來源于事物內部,內因決定了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涵養優良的道德品質,激發他們創新的內生動力。地方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培養他們樂于奉獻、敢于擔當、善于吃苦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進取品格,鼓勵他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充分激發他們對創新的內生動力。
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實踐導向,優化培養方案,動態調整課程布局,將創新能力培養深度嵌入課程之中,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發揮學科、人才和科研優勢,建立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平臺,堅持科教協同和學科融合培養,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區位和行業優勢,構建校地、校企聯合培養機制,打造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平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力度,努力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和全球合作能力。
營造創新生態。培養創新人才,關鍵在于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注重人才培養和投入,以形成支持創新的文化和環境。地方高校要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培育良好的成長土壤;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尊重創新、鼓勵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環境,讓創新在全校蔚然成風;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和創新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培養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當前,創新人才培養已經躍升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眾多地方高校立足地方,聚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湖北大學作為較早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于2008年成立楚才學院,負責組織實施“楚才計劃”,旨在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17年來,楚才學院圍繞地方高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形成了“四聯四融,開放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即:一聯黨旗陣地,融合“五育”目標,厚植學生綜合素質;二聯著名高校,融匯優質資源,增強學生成才信心;三聯產業行業,融通社會力量,激發學生創新動能;四聯校內資源,融聚學科優勢,提升學生學術志向。截至目前,楚才學院緊密面向國家、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已為社會輸送了千余名品學兼優、專業扎實、素質過硬、求實創新的創新人才。近年來,學校在總結楚才學院辦學經驗及成效的基礎上,正在以建設創新型大學為切入點,大力開展創新人才培養,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優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作者系湖北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9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