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伍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新聞回放
以友好之城待有為青年。據共青團中央初步統計,“青年驛站”已覆蓋全國約200個城市,規模達2600余家。為異地求職青年架起從校園到職場的“連心橋”,這些“青年驛站”正成為城市的“暖心名片”,幫助更多臨時落腳的外地青年扎根定居。
主持人語
求職就業是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必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驛站”的出現可謂對大學生的暖心托舉。青年如何評價“青年驛站”?本期3篇評論作品,不僅看見“青年驛站”在物理空間上的存在價值,還對“青年驛站”的鏈接屬性、服務屬性以及長遠發展進行深度思考。
善用“青年驛站”里的服務資源
朱鶴儀
來到陌生的城市求職,在陌生的環境中不知所措——這是不少高校畢業生在外求職時遇到的場景。但如果走進當地的“青年驛站”,主動靠近并用好各類就業服務資源,很可能就會得到托舉青春夢想的溫暖支撐。
用好就業服務資源,首先要主動接住政策遞來的“橄欖枝”。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曾聯合發文,明確“青年驛站”要發揮“降成本、促就業、惠學生”的作用。如今,這份政策善意早已轉化為看得見的便利。杭州的“青荷驛站”提供“7天6晚免費住宿”,成都的驛站最長能續住1個月,濰坊的驛站門口常年貼著最新招聘會通知……只要多留意學校通知、地方共青團公眾號,就能把便利實實在在握在手里。
用好就業服務資源,還要學會挖掘資源背后的隱藏價值。現在不少“青年驛站”提供的服務早已不只是一張床位,有的能生成個人就業畫像,有的開辦青年夜校,還有的組織創業就業體驗活動。主動參與職業指導、技能培訓,才能讓公共資源真正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加分”。
用好就業服務資源,要主動當資源優化的反饋者。新聞報道里有大學畢業生提到,有些驛站的就業信息更新不及時,有的技能培訓課程和崗位需求脫節。主動提出問題和需求,就業服務資源才能不斷被優化。例如,共青團濰坊市委構建“城市合伙人機制”,就是聽了大學畢業生的建議后,聯合企業增加了崗位推送頻次。入住時填寫反饋表、接受驛站工作人員的回訪,都是表達需求的好契機。
如今,全國各地不僅有“青年驛站”,還有保障性租賃住房、就業補貼等政策,國家正為青年就業織就一張細密的“服務網”。主動靠近、挖掘這些資源,是對自己未來發展的認真負責,也是對政策福利的積極回應。
(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擦亮城市引才的“暖心名片”
潘瀅
如今,遍布全國各地的“青年驛站”,其意義早已超越單純提供臨時“落腳地”,正成為城市招才引智的“暖心名片”。
“青年驛站”精準破解了青年異地求職的“最初一公里”難題。跨地域求職意味著高昂的交通與住宿成本,以及巨大的不確定性。“青年驛站”提供的免費住宿,如同雪中送炭,減輕了青年求職過程中的經濟負擔。這種以“降成本”實現“促就業”的務實暖心之舉,體現了城市引才的智慧與誠意。
“青年驛站”是城市與青年雙向奔赴的起點。杭州探索的“短住轉長租”優惠、成都構建的從驛站到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銜接機制等,共同勾勒出一條清晰的青年安居路徑。這不僅是青年在物理居住空間的過渡,更是他們對城市歸屬感的建構過程。當青年在求職之初便感受到城市的細致關懷,其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會油然而生,從而實現從“匆匆過客”到“城市合伙人”的身份轉變。
“青年驛站”還扮演著從校園到職場“擺渡人”的重要角色。幫助高校畢業生了解城市產業、規劃職業路徑、提升求職技能……這些服務功能在異地求職青年與城市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讓他們在找到工作的同時,更能讀懂城市、融入城市。
打造好城市“青年驛站”,是用一份“初來乍到”的溫暖,傳遞城市惜才愛才的誠意。面向未來,當持續優化驛站的服務精準度與體驗感,加強信息共享與資源協同,把這張“暖心名片”擦得更亮,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澎湃的青春動能。
(作者系天津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攜手共建“夢想加油站”
齊藍兒
在不少高校畢業生求職追夢的路上,“青年驛站”已成為他們的“夢想加油站”。如何讓“青年驛站”煥發持久的生命力?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主體在資源整合、技術支撐等方面協同發力。
資源整合是“青年驛站”良性運轉的保障。杭州創新探索“房源彈性供給機制”,成都錦江區遴選毗鄰產業園區的酒店承辦驛站等經驗表明,唯有打破壁壘、整合社會資源,方能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善用技術是“青年驛站”服務升級的關鍵。杭州的“數智就業一體機”嵌入AI就業畫像并精準推薦求職方向,成都創新引入VR看房、微信“一網通辦”等功能,都有效破解了異地青年群體面臨的信息不對稱難題。未來,“青年驛站”應深度融入蓬勃發展的數字化浪潮,借助大數據洞察青年求職偏好,通過算法優化服務。
品牌打造是“青年驛站”特色化發展的方向。如今,杭州的“青荷驛站”、成都的“青聚錦官城”等品牌,已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度。未來,各地應進一步強化驛站品牌建設,通過統一視覺識別系統、特色服務項目、成功案例傳播等方式,推動驛站服務從“標準化”向“個性化”升級。
資源“聯”起來、技術“強”起來、品牌“亮”起來,相信越來越多的“青年驛站”將成為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強大“磁場”。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