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不能僅僅在校園。2024年9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明確要求家長“帶領或支持子女開展體育鍛煉、家務勞動、戶外活動和參觀游覽”。但我們發現,很多家庭并沒有切實支持孩子開展體育鍛煉。怎么讓家長重視并主動鼓勵孩子開展運動?北京市順義區第十一中學(以下簡稱“十一中”)推出“快樂親子跑”活動,通過構建“學校主導設計、家庭深度參與、社區資源賦能”的聯動機制,以跑步為紐帶、以陪伴為橋梁,實現了校家社協同開展體育活動。
聯動破局:從“各自為戰”到“三方共跑”
過去,家庭、學校、社區在育人中存在“邊界感”:家長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學校體育課程局限于校內場地,社區教育資源未被充分激活。為此,十一中提出“快樂親子跑”計劃,以跑步為載體,打破三方壁壘。
學校主導設計,聯合體育教師、家長代表制定“五育”融合方案,明確“校內集體跑+校外自主跑”雙線模式,即工作日校內大課間集體跑與節假日校外自主跑靈活結合。這既落實了每天校內運動兩小時的要求,又兼顧了節假日師生、家長自主選擇的需求。
家庭深度參與,成立十一中“快樂親子跑”跑團,采取“線上打卡+線下活動”模式。每個月跑團成員自主設定月跑量目標,跑完之后在群里上傳跑步數據并打卡。跑團的群打卡制度,既是對個人的督促,也是通過目標激勵與社群互動激發家庭的參與熱情。
社區資源賦能,聯動北京馬拉松協會、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提供專業指導。2024年4月,學校在北京馬拉松協會的指導和協助下,成功舉辦了首屆“踏歌而行 校園迷你馬拉松”活動。校園迷你馬拉松通過親子跑、師生共跑等形式,讓運動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梁,讓健康成為家校共育的目標。
運動育人:在汗水中書寫成長故事
教師領跑,拉近師生距離。學校體育教師田老師,曾是每日晨曦中“孤獨的跑者”。自學校成立“快樂親子跑”跑團后,他化身領跑者,不僅月均跑步量突破300公里,更主動為活動策劃建言獻策。從清晨的校園跑道到線上打卡群,田老師的堅持成為一面旗幟。如今,20位學校教師受其感召加入跑團,課間操時師生并肩奔跑的身影,讓“堅持”與“自律”成為校園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芭懿阶屛腋呓鼘W生,他們在耐力跑中的堅持,同樣體現在學習中?!币幻尤肱軋F的老師說。
教師群體的深度參與,不僅深化了家校社協同的實踐內涵,更讓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在奔跑中實現“以體育人、以行化人”的價值升華。
少年追光,奔跑中種下夢想的種子。學校八年級的于同學加入跑團后,立下了報考北京體育大學的志向。曾經的靦腆少年,如今眼神堅毅、學習動力倍增,跑步不僅強健了他的體魄,更點燃了內心的火焰。
運動的魅力,在于喚醒生命的無限可能。當教育打破“唯分數論”的桎梏,通過家校社協同為學生搭建多元成長平臺,運動便能成為激發內驅力的“催化劑”。奔跑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澆灌學生的“志氣、骨氣、底氣”。
親子同行,重塑家庭關系。七年級的于同學和劉同學的家長是跑團的“明星家長”。他們不僅堅持每個周末帶孩子跑步,更主動和班主任分享感悟:“跑步時,孩子主動聊起學校趣事,笑容比從前更燦爛了!”親子跑讓家庭對話從“手機爭奪戰”變為“跑道談心會”,運動成為親情升溫的紐帶。
最好的教育,發生在父母與孩子并肩前行的路上。親子跑通過“共同目標、共同堅持、共同成長”,重構了家庭互動模式。當家長放下說教、以身示范,當孩子在汗水中感受陪伴的力量,家校社協同便從理念落地為“有溫度的生命教育”,真正實現“育人于無形,潤心于無聲”。
十一中的“快樂親子跑”故事,正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的縮影——在這里,運動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方式,更是點燃生命、聯結情感、塑造人格的育人密碼。
親子同跑:破解焦慮的“小鑰匙”
一位家庭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家庭教育強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親子溝通不是簡單的親子對話,更不是僵硬、死板的說教,良好的親子溝通、最好的陪伴都是在有意義的親子活動中實現的?!薄翱鞓酚H子跑”,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更是一場教育理念的親身踐行——它證明,當家庭、學校、社會打破邊界、共享資源,教育便能突破課堂的圍墻,在攜手同行中培育出堅韌的人格、和諧的關系與蓬勃的生命力。正如一位家長所言:“跑步教會孩子的,不僅是堅持到終點,更是如何與同伴攜手、與父母交心、與自己對話?!蔽磥恚@種以“身體力行”為核心的協同育人模式,或將成為破解教育焦慮的一把“小鑰匙”。
?。ㄗ髡邌挝唬罕本┦许樍x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