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家曹汛先生在《中國造園藝術》一書中講到中國園林之美,以及中國園林給人的美好感受時,引述了明代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一個小故事。張岱說,有兩個老人家在砎園里游玩,流連忘返,驚喜不斷。一個人贊嘆:“這里就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境了吧!”另一個不以為然地反駁:“蓬萊仙境哪有這里好?!?/p>
中國人好把園林比作蓬萊仙境,又好稱作世外桃源,而在張岱筆下,園林甚至勝過了仙境。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如天堂的蘇州和杭州,正是因為匯聚了眾多的園林勝景,才得到如此盛譽。像曹汛先生總結的那樣,“人們生活在這種仙境一般的環境中,自然也就能夠純凈氣質、陶冶情操,不僅使生活高尚化,民族性格也能得到升華,以至于我們今天在說起中國造園藝術的時候,仍免不了要產生那么一種香生九竅、美動七情的感受?!?/p>
中國園林是東方的“大藝術”,不但景致優美、意味悠長,而且薈萃了詩歌、繪畫、書法、茶道、琴曲、戲劇……各種藝術都以園林為舞臺,大放異彩,融合為具有獨特美感的綜合藝術。園林展現了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創造,是中國人體悟自然、安頓身心的家園。
文人精神——中國園林之魂
中國園林又稱文人園林,因其主人多為文士,追求詩情畫意。文人是造園的主體,決定了園林的本色。不過若追溯中國園林的源流,則既非始于文人,亦不止于文人,而是上至帝王將相,下及庶民百姓,莫不有園。中國園林發軔于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時代,逐漸發展為中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商周秦漢的萌芽期,以皇家園林為主流,主體為“帝王之園”。園林作為帝王獲取權力的重要渠道,其核心要素是高臺。高臺象征著仙人居住的昆侖山,是天人溝通的場所,登到臺上便可以承接上天的意旨,獲得統治的合法性。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表現之一便是諸侯們“高臺榭,美宮室”。楚有章華臺,吳有姑蘇臺,趙有叢臺,燕有金臺……隨著諸侯們競相建造高臺,高臺的意味也逐漸改變,權力象征日益淡化,游樂功能得到重視,完成了中國園林的第一次下沉,在諸侯間普及開來。進入秦漢,發展為宏闊壯麗的皇家園林,阿房宮、上林苑、建章宮,大氣磅礴。
第二階段為魏晉南北朝的轉折期,士大夫階層開啟了文人造園,主體為“貴族之園”。門閥貴族崛起,追求山林、田園的自然之美,原本只有帝王諸侯享有的園林,被石王謝陶等世家大族所共享。魏晉南北朝的帝王有華林園、芳樂苑,但大多平平無奇;人們更津津樂道的是天下首富石崇的金谷園、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雅集、一代文豪謝靈運的始寧山居、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貴族之園”當仁不讓地成為舞臺主角。
第三階段為隋唐五代的興盛期,文人園林興起,新趨勢為“士夫之園”??婆e制度實現了士人階層的躍升,為造園注入了新意。皇家園林有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宮,貴族園林有楊師道園、太平公主園、岐王李范園;但最能代表唐代成就的,要數王維輞川別業、杜甫浣花溪草堂和白居易履道里園等士夫園林。王維父親是六品汾州司馬,杜甫父親是七品奉天縣令,白居易父親是五品徐州別駕,并無顯赫的家族背景,但他們憑借自身的才華和時代轉型的運勢,成就了一大批唐代第一流的名園。
第四階段為兩宋遼金的成熟期,新趨勢為“公眾之園”,上至皇家、貴族,下至文人、百姓,惠及各個階層。宋代的皇家園林并不興盛,宋初都城開封僅有瓊林苑、玉津園、金明池和宜春苑四座園林。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私家園林遍及各地,著名者如洛陽司馬光獨樂園、蘇州蘇舜欽滄浪亭、鄱陽洪適盤洲園;其中以洛陽最為興盛,甚至產生了中國第一部園林專著——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
宋代園林的特點是向公眾開放,無論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不再歸園主獨享,而是敞開園門,與眾同樂。皇帝的金明池每年三月開園,士人百姓可以自由觀賞,劃船垂釣,甚至臨水膾魚,大快朵頤。司馬光獨樂園有守園人煮水供茶,游人只需交幾文“茶湯錢”便可游園,頗似古早的門票。中國園林在宋代進入社會各階層的日常生活,達到“成熟期”。
第五階段為元明清的成熟后期,詩情和畫意融入園林,涌現出大批專業造園家,促進造園走向專業化,中國園林進入“大國工匠”時代。明代造園能手競相涌現,張南陽、周秉忠、計成、張南垣合稱“造園四大家”,進入清朝又有李漁、葉洮、張然和戈裕良等造園大師。明清園林著述繁榮,計成《園冶》、文震亨《長物志》、林有麟《素園石譜》和李漁《閑情偶寄》等,對造園的理論和技藝進行了探索和總結。繼唐詩、宋詞、元畫之后,明代的文人園林達到中國造園的巔峰,成為這個時代的藝術代表。清代最值得一提的是皇家園林,建造了避暑山莊、圓明園、頤和園等曠世名園,中國園林整體進入不斷完善和精致化階段。
耐人尋味的是,早期的私家園林模仿皇家,王侯權臣建造的園林“擬于天子”;到了明清,皇家園林轉而效仿文人園林,吸取私家小園的精華。數千年的中國園林發展史,從皇家到私家,又從私家回到皇家,恰好走過一個輪回。輪回的最終,文人精神成為中國園林的主宰,代表了中國園林的高度。
中國園林的四大美學范疇
中國園林產生于農耕時代,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相融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國園林由四大要素組成——山石、水體、動植物和建筑。其中的山水、花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進而結合人工的建筑,糅合文學、繪畫的情趣,形成含蘊深廣的居游意境。周維權先生在《園林的意境》中將其總結為中國園林的四大美學范疇——自然美、建筑美、詩畫美和意境美。
每座中國園林都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寄暢園位于無錫第一名山——惠山腳下,1527年由戶部尚書秦金始建,此后400余年一直歸秦家所有,世稱“秦園”,為歷史罕見,完美體現了中國園林的四大美學范疇。
晚明文壇領袖王穉登為園主秦燿撰寫《寄暢園記》,采用了四要素的分類方式。他稱贊寄暢園:“其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藥果蔬,又次堂榭樓臺池籞;而淙而澗,而水而匯,則得泉之多而工于為泉者耶?!?/p>
王穉登不但提到水、石、花木和建筑四大要素,而且特意為它們排列了座次:寄暢園中水居第一,山居第二,植物第三,建筑最末。與王穉登同時代的劉侗在《帝京景物略》里總結:“長廊曲池,假山復閣,不得志于山水者所作也,杖履彌勤,眼界則小矣。”園林的主角是山、水和植物,建筑作為配角,只是在缺少佳山佳水時求其次的選擇,不可喧賓奪主。按此標準,建在山林之間又以山林取勝的寄暢園,無疑是百里挑一的上乘之作。
《寄暢園:一座園林中的晚明藝術與生活》復原了明代的寄暢園。其基本格局為“北園南宅”,北園的主體正是水景與山景。從北門入園后,很快來到池景區。錦匯漪水面南北平鋪,各景層見迭出,僅以一道長廊串聯。這道長廊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名字,都與植物有關:池東稱清籞,旁有青翠的叢竹;池西稱郁盤,周圍是繁郁的古木。水池西岸為山景,林木加倍繁茂。
除了山水、林木的自然之美,與長廊高閣相結合的建筑之美,寄暢園還體現出詩畫之美。園主秦燿模仿唐代詩佛王維的《輞川集》,選出20景分題吟詠?!把芍曳囚~,此樂思蒙莊”的知魚檻,效仿灑脫不羈的莊子濠上觀魚;“太元猶未草,我異子云心”的棲玄堂,學習漢代辭賦大家揚雄閉門著書;“盤桓撫孤松,千載懷淵明”的含貞齋,緬懷東晉名士陶淵明的高風亮節……秦燿像文學創作一樣,借用典故造園,將古老的隱逸文化薈萃在園中,漫步其間,撫景如對其人,先賢逸士都成為自己的園中伴侶。這期間松江派的著名畫家宋懋晉還為他創作了《寄暢園圖冊》,將景致擴大到50景,“錦漣匯”中的蕩漾碧波、桃花洞旁的爛漫花影、先月榭前的粼粼月色,引人在圖畫間徜徉流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寄暢園的意境之美,突出體現在其得天獨厚的借景上。中國園林研究的開山鼻祖童寯先生在《江南園林志》中稱贊寄暢園:“有錫山龍光寺塔,高懸檐際,皆借景之佳例。”游賞寄暢園,先是對園中近景的觀賞,山池廊亭、泉石草木,皆可觸可感,親切有味,為身之所容;繼而與周圍的河塘、寺廟相溝通,園林的封閉性被打破,建立起視覺聯系,為目之所矚;最后是對遠處山林的收攝,巒光塔影皆入望中,目力雖窮、情脈不斷,為意之所游。這三個層次,由近及遠,亦由實入虛。人們在園中的體驗,從對具體景物的品賞,升華為對山川變幻、宇宙運邁的感受,獲得一種超脫的襟懷體味人生的深境。
對于中國人來說,園林不僅是游覽之地,更是生活之所。古人在園林中實現了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推崇的“詩意的棲居”,品茶、飲酒、下棋、題詩、聽曲、觀畫,生活的細節被升華為藝術,造就了堪稱“大藝術”的中國園林。今天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創造,更需要的或許并非向外的追尋,而是向內的回歸。幽雅閑靜的中國園林一直在那里,等待著忙碌的現代人的歸來與發現。
(作者劉珊珊系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黃曉系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7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