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融合·共育“教聯體”建設在行動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中國教育報 主辦
上地學區是北京市海淀區優質學區之一,其獨有的清北高校資源和高精尖科技資源賦予學區優質發展以源源不竭的動力。區域大部分家長是高知,但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和理解也存在差異性,家庭教育質量參差不齊。上地學區家長學校創新性打造了“三層級五領域”家長學校課程結構模型,全面推進學區家長學校課程建設。
“三層級”,是指將學區家長學校課程分為通識基礎類、專題實踐類、特需支持類三大層級,三個層級之間呈現出逐級遞進、層層關聯的關系。其中通識基礎類課程,旨在填補家長關于家庭教育政策、理論的空白,幫助家長建立家庭教育的科學認知體系;專題實踐類課程,旨在通過場景化、實踐性、參與性、互動性的課程方式提供解決方案,有針對性地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特需支持類課程,旨在幫助家長解決特殊需求,為家長提供個性化資源支持,搭建多方協作平臺,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深度銜接。
“五領域”,是指圍繞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組建的“道澤家風、科技創新、健體潤心、閱享承韻、勤耕勵行”五大課程模塊。五領域并非孤立模塊,而是通過場景交叉與資源互通,實現融合貫通。
“三層級五領域”家長學校課程結構,通過“知識建構—能力養成—個性支持”的螺旋上升路徑,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家庭教育支持生態系統,將抽象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家庭教育行為指南,最終實現家庭教育從經驗型向專業化的范式轉變。
上地學區以需求為導向,以實效為目標,創新家長學校建設舉措,通過實施“動態智選”的家長學校課程模式,構筑起精準化、個性化、可持續的家校共育生態。
一是通過精準推課模式,實現共性需求的靶向供給。依據區域家長在育兒、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學區家長學校主動推送課程。這種方式使學區可以快速有效地對家長開展通識性培訓。授課形式為專家講座、微課視頻、在線學習、沙龍研討等。
二是通過菜單選課模式,實現自主選擇的靈活適配。根據學區家長學校下發的課程菜單,家長進行課程的自主選擇。這種方式可以讓家長的學習更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授課形式為專題講座、沙龍研討、育人工作坊等。
三是通過熱點搶課模式,實現稀缺資源的高效配置。針對當前熱點問題,家長在限定時間內快速進行報名搶課。這種方式通過實時競爭,可以激發家長的學習熱情和提升課程吸引力。授課形式為校外實踐、親子活動、翻轉課堂等。
四是通過共享拼課模式,實現校際資源的共建共享。對于校際的共性需求,學區對課程進行優化整合,以共享課程的方式提供。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降低了課程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授課形式為專家聯合授課、校際親子活動等。
五是通過家長創課模式,實現群體智慧的挖掘激活。利用資源優勢,由家長自主開設特色課程,經過學區審核后通過學區平臺進行區域輻射。這種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家長的優質資源,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拓展家長學校課程的深度和廣度。授課形式為家長演講、實踐案例分享、親子共創項目等。
六是通過周期定課模式,實現關鍵節點的系統支持。針對學區家長學校的特色課程或品牌課程,學校應家長之需每學年或每學期提前預定,相對具有周期性。這種方式讓課程具有系列化、延續性、針對性特點,適用于特定學段或特定時期的家長需求。授課形式為銜接指導專場、升學政策解析、家校對話論壇等。
上地學區家長學校通過系統性實踐,以立體化課程內容滿足多元需求,以“動態智選”模式革新實施路徑,不僅提升了家長的教育素養,還盤活了學區的教育資源,形成了家校社共育的良好生態。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上地學區管理中心。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學區家長學校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編號:CIDB22328]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