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烏蘭察布集寧附屬中學張斌老師在輔導學生作文。肖軼杰攝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注重各學段之間的銜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改)》針對語文課程一體化設計提出要求:“要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整體設計,統籌安排,體現層次性與差異性。”作文是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是思維能力等學科素養的綜合體現,開展作文教學的一體化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
1/明確不同階段習作教學的思維發展目標
中小學作文教學,既立足于學生思維發展,同時又以學生思維發展為重要目標。基于思維發展的中小學作文教學一體化探索,首先要明確各學段作文教學對思維發展的目標要求。
小學習作以記敘文為主,重點訓練學生形象思維,隨著年級遞增,對學生形象思維具象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記事習作為例,小學低年級只要求寫出事情及其六要素;而高年級則要求在此基礎上抓住重點,描寫細節。另外,小學習作要求由形象思維逐步向邏輯思維過渡,如“讀后感”“簡單的研究報告”及“漫畫的啟示”等習作,要求學生運用邏輯思維進行理性思考,這為初中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寫作打下了基礎。
初中寫作重點是發展邏輯思維。初一、初二仍以記敘文寫作為主,但在強化形象思維的同時逐步向邏輯思維過渡。同樣是寫人的記敘文,小學只要求寫出人物的外貌、特點及事例,初中則要求在此基礎上還要發表對人物的評價和感受。初三開始學習議論文寫作,在重點訓練邏輯思維的同時向辯證思維過渡。如,“知足常樂”與“知足者未必常樂”等題目的寫作訓練,不僅訓練邏輯思維,還要求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對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
高中寫作在進一步強化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同時,側重發展辯證思維。強化形象思維方面有“視頻腳本”“寫景抒情”等專題,深化邏輯思維方面則大多涉及人物評價、文學和藝術作品鑒賞等寫作訓練。但總體而言,高中寫作更多關注辯證思維發展,引導學生以多元視角對人物、事件及文學藝術作品等進行批判性思考,注重提升學生創意表達的素養。
2/設計基于思維發展的課程進階結構
開展中小學作文教學一體化探索還要做好課程銜接過渡,建設課程進階資源庫,為教學一體化提供保障。
首先,應以思維發展為線索,構建課程進階結構。如初中“對電子游戲發表看法”議論文寫作,可以基于思維發展,把小學“我的心愛之物”、初中“我的生活少不了它”及高中“互聯網給人們帶來的得與失”作文訓練組合為一個課程進階序列,引導學生從運用形象思維到綜合運用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由表及里地分析事物的功能、作用及其帶給人們的得與失。由于縱向維度不是單一的,所以中小學作文課程進階結構也不是線性的,而是基于“下有支撐,上作延伸”的理念,根據每個單元作文的思維發展目標要求,對各學段相關聯的作文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構建出交叉、立體式的網狀課程進階結構。
其次,對于作文教學銜接欠缺流暢的地方,要補充過渡內容,提升課程的連續性。同樣以初中“對電子游戲發表看法”寫作為例,該寫作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在重點訓練邏輯思維的同時,為發展辯證思維打下基礎。因而,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先從復習小學“我的心愛之物”、初中“我的生活少不了它”寫作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事物的功能與作用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并運用之前學習到的知識,探究電子游戲的功能與作用。但要使學生對事物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還要補充過渡內容——“電子游戲的功能、作用會對青少年學生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有利于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看清楚事物本質,促進其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過渡。另外,在課后還可以補充過渡內容——“電子游戲的作用具有利弊并存的特點,其他事物是否也具有同樣的特點?”引導學生延伸學習,為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互聯網給人們帶來的得與失”寫作做好鋪墊。
教師應根據課程進階結構,對各學段作文課程資源進行匯總,建設中小學作文課程進階資源庫,為作文教學一體化提供重要支撐。
3/探索以思維訓練為紐帶的作文教學模式
學生習作難點可歸結于“寫什么”和“怎樣寫”兩個問題,這與傳統語文教學同生活實踐脫節、忽視思維訓練有很大關系。作文教學要在提升語文課程綜合化的基礎上,以加強思維訓練為紐帶,促進作文教學模式的創新。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三個步驟的實施策略:第一,在閱讀中學習思維,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閱讀與鑒賞的同時,還要探究作者運用思維進行創作的方法及過程,領悟創作規律。第二,在寫作中運用思維,把從課文中學習到的思維方式、方法運用到語文實踐活動中。第三,在梳理中構建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梳理,運用批判性思維反思學習實踐活動,領悟運用思維進行創作的規律,并把該作文與之前學習過的作文進行分類、歸納及匯總,自主建構寫作知識結構。
上述三個步驟可以概括為“學習思維—應用思維—反思總結”,即以思維訓練為紐帶,使“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深度融合,并且打通讀與寫、輸入與輸出的通道,促進學生思維品質螺旋式上升。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表格、思維導圖等可視化支架的使用,這樣有利于學生直觀學習,提高效率。
此外,對于同一題材類型的作文教學,還可以采取情境貫通、支架遞增等方法,提升作文教學的連續性。如,以家鄉為題材的作文選題,小學有“家鄉的習俗”,初中有“鄉情”“家鄉的名片”,高中有“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家鄉文化生活建議書”等。針對家鄉同一題材類型,可以通過創設貫通性的情境,設計進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各學段進行連續性的學習,使學生在無縫對接的學習中提升效率。
教師還要根據各學段作文教學對思維發展目標的要求,通過設計連續性、進階性的評價標準,構建起中小學作文教學一體化評價體系。在全面考查核心素養落實的同時,關注學生在作文訓練中運用思維的方法、過程、效果,了解學生表現出來的個性品質、精神態度和思維特征,全面而科學地衡量學生的發展。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統一,充分發揮評價促教、助學的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中小學作文教學一體化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烏蘭察布集寧附屬中學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第四中學;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幼兒園“十四五”第三批教學專項課題“基于進階性評價的小初高寫作教學一體化研究”[課題立項編號:NMKY14531138]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