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的《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中,“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息屏行動’,減少對網絡過度依賴”的倡議引發廣泛關注。當虛擬世界持續滲入日常,手機屏幕成為無數家庭情感交流的隱形壁壘,當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社交平臺,而家長同樣深陷短視頻與信息流之中時,倡議“息屏”無疑是對數字時代家庭教育面臨新挑戰的有力回應。
研究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青少年網絡依賴已經具有一定普遍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99%。過度依賴網絡已成為影響青少年睡眠質量、學業專注力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問題并非單方面存在于孩子身上。北京師范大學一項針對家庭教育環境的調研發現,超過70%的家長承認自己存在“刷手機”的習慣,甚至在陪伴孩子時也難以放下。一項著名的“晚餐實驗”觀察發現,當父母在餐桌上使用手機時,孩子與父母的有效語言交流量平均下降20%—30%,且親子沖突發生的概率顯著上升。
“息屏行動”之可貴,首先在于其“共同”二字,明確倡導“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直指問題的核心癥結。當家長自己手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放下手機和平板電腦,其效果無異于緣木求魚。《十條措施》中“共同”二字,正是對“言傳身教”這一教育規律在數字時代的重新確認。父母是孩子無聲的榜樣,當家長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聽孩子講述學校趣事,或一同在晚飯后出門散步時,其行為本身便已構成最有力的教育語言。
應該看到“息屏行動”的價值,絕非簡單粗暴的斷網斷電,其深層價值更在于重建數字時代真實的情感聯結。當屏幕熄滅,留出的時間就可以變成親子間溫情的對話、共同的游戲或戶外探索的時光。《十條措施》中“減少對網絡過度依賴”的表述,亦清晰表明政策并非否定技術的價值,而是呼喚一種更健康的使用方式。家庭需要構建的,是一種“有屏幕但不受其奴役”的生活方式和秩序。
加拿大一項針對“屏幕時間干預”的長期研究發現,成功減少青少年非必要屏幕時間(日均減少1小時以上)的家庭,普遍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制定了清晰、一致且家長帶頭遵守的家庭媒體使用規則,如“無電子設備的臥室”“餐桌上禁用手機”;二是為孩子提供了豐富且具吸引力的線下替代活動,如運動、藝術、社區服務、家庭游戲等。其效果評估顯示,這些孩子的學業表現、社交技能和主觀幸福感均有提升。
因此“息屏行動”的生命力,還在于能否超越一時風尚,轉化為家庭生活的內在規則。建議可嘗試制定一份全家參與的“家庭數字公約”,明確具體、可操作的條款,如家庭聚餐時手機集中存放、晚上9點后全家進入“數字靜默”時段、周末半天為無屏幕戶外活動等具體可操作的方式,并由家長帶頭踐行,與孩子形成數字契約精神。與此同時,還需要家校社協同賦能行動。學校可布置需要親子協作完成的實踐性作業,如烹飪、種植、親子閱讀、社區調查等,減少純線上或需家長“盯屏”輔導的作業。社區可組織豐富的線下活動,如運動聯賽、讀書會、手工坊等,為家庭“息屏”后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活動選擇。數據顯示,擁有體育、藝術等穩定線下興趣的青少年,其網絡依賴風險顯著降低。如此,才能讓屏幕管理能力成為現代家庭的核心素養。
“息屏”的終極意義,在于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階段性特點和突出問題,加強學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強其心理韌性。其更深層價值在于當指尖從冰冷的玻璃屏上移開、握住親人溫熱的手掌,當眼神從跳躍的像素點轉至彼此生動的臉龐,當家庭晚餐的交談取代了短視頻的背景噪音,“家庭”這一人類最古老的情感堡壘,才能在數字洪流中重新錨定其溫度與重量。放下手機,拾起親情,屏息間激活的不僅是時間,更是被數據洪流淹沒的心靈共鳴。
“息屏行動”不應止于一場運動,而應成為數字時代家風建設的新導向。此舉以數據和現實問題為導向,為重塑健康的親子關系與家庭數字生態提供了清晰的行動路徑。當千家萬戶在夜晚共同熄滅那一方熒熒之光,點燃的將是無數心靈彼此靠近的溫暖燈火。這燈火映照的,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清晰圖景。當每一個家庭都將“息屏”轉化為共同滋養心靈的日常實踐,我們收獲的將不僅是一代懂得與科技共處的年輕人,更是一代內心豐盈、富有責任感、韌性十足的生命個體,他們能在數字浪潮中穩穩掌舵,以健康的心靈底色,擁抱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