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團隊
■參賽項目:
家門口的守護——糖尿病并發癥的社區精準防治
■參賽院校: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
■參賽選手:
湯學政、徐佳淇、施怡吉
當做心電圖不再是一枚枚貼片冰冷的觸碰,而是智能機械臂一次用力的擁抱;當醫生可以全神貫注投入急救,而病案通過智慧醫療輔助系統實時準確生成……由金華職業技術大學湯學政、徐佳淇、施怡吉組成的年輕團隊,也帶著“家門口的守護——糖尿病并發癥的社區精準防治”項目,走上了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冠軍總決賽舞臺,以上,正是該團隊項目的創新點之一。
基層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最后一公里”,而老年糖尿病防治正是這一公里中的“硬骨頭”:患者基數大但基層急診搶救能力薄弱、并發癥早期干預滯后、健康宣教精準度不足,這些痛點不僅困擾著基層醫者,更牽動著千萬家庭的幸福。
“參賽不為獎狀,為的是淬煉能解基層之困的真本領,當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健康守門人’?!睖珜W政的話,道出了團隊最樸素也最堅定的初心——讓競賽技能轉化為基層實用技術,讓創新成果真正落地惠民。
這份“接地氣”的初心,讓團隊的創新始終錨定臨床實踐。項目的靈感,就源于湯學政在基層的一次次診療經歷:面對因糖尿病足潰爛難忍的老人,他曾憑借競賽中練就的VSD負壓吸引技術顯著提升創面愈合率;與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賽跑”,更讓他深刻體會到標準化查體流程對基層救治的重要性。
“基層需要什么,我們就鉆研什么;臨床痛點在哪兒,創新就指向哪兒?!睅е@樣的執念,團隊打破臨床醫學與醫學檢驗技術的專業壁壘,組建跨學科團隊實現優勢互補,讓技術更貼合臨床實際;依托學校附屬醫院(海棠醫院)的真實診療環境,開展全真模擬訓練,讓每一次操作都對接基層診室的真實場景,比如心電圖儀操作、經口氣管插管、體外心臟電復律等。同時,團隊研發創新融合智慧醫療系統與智能設備,為破解“老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救治難題提供了全新方案。這些創新成果,既瞄準了基層診療的“痛點”,更打通了“競賽技能—臨床實踐—健康服務”的轉化通道。
備賽之路,是一場與自我的較勁,更是一次對“醫教協同”的生動實踐。從爭奪賽到排位賽,再到冠軍總決賽,團隊成員相互觀摩、碰撞創意,讓項目在動態優化中不斷逼近“基層最優解”。從基層診室到世界賽場,這支年輕團隊的征程,不僅折射出我國職業醫學教育“產教融合、醫教協同”的育人成效,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醫者“扎根基層、服務民生”的責任擔當。他們以專業為基、以創新為翼、以民生為念,用青春之力守護“家門口的健康”,這正是新時代青年醫者最動人的模樣,也是職業教育服務國計民生最生動的注腳。
?。蹖<尹c評]
李曉寶(航天首席技師/大國工匠):
非常高興看到一個聚焦基層醫院老年糖尿病防治痛點的項目,以鮮明的人文關懷與創新的醫工融合方案,展現了職業教育服務民生健康的深度與溫度。
該項目精準錨定基層醫院急診搶救能力弱、慢性病診療延遲、老年健康宣教不足三大痛點,以老年群體為核心服務對象構建綜合解決方案。針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癥,強化醫聯體急診協同,開展經口氣管插管、體外心臟復律等關鍵技術應用;同時開發智慧醫療輔助系統、云醫數字康養平臺、心電圖儀智能機械臂等資源,實現訓練場景真實化、搶救流程標準化、操作過程人性化。應用中不僅達成醫德醫技雙精進、醫工醫智雙融合,更通過“醫路健行”團隊服務覆蓋2000人次老年群體,兼具臨床實踐與社會服務價值。
參賽隊的作品彰顯了職業教育醫護專業領域的核心要義——“技術為基,人文為魂”。其創新的“臨床+”學習范式,依托醫聯體構建多元場景,強化從業者綜合能力;醫工融合的三大技術成果,為基層醫療培訓與服務提供了智能化工具。這群年輕人用技術創新詮釋了新時代的醫者仁心,用精益求精踐行了工匠精神。從“大國重器”到“生命守護”,這個項目詮釋了職業院校學子助力健康事業發展的責任擔當,為“健康中國”理念的落地注入了青春力量。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