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軍團隊
■參賽項目:
秦風新韻——秦腔少年的戲曲研學之旅
■參賽院校: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中職部)
■參賽選手:
李浩鵬、李東圳、包新瑤、耿婷
“我們以職教之名,守護非遺根脈;用青春之力,架設絲路心橋!”在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的舞臺上,一支平均年齡僅16歲的隊伍備受矚目,他們是來自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的4名中職學生。這支秦腔少年隊伍,一路鏖戰,在僅有的六席總決賽名額中,他們是唯一的中職院校代表。
當下,秦腔藝術正面臨無法回避的現實困境——演員老了,觀眾少了,絕技快失傳了,外國友人看不懂……作為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唱念做打”中,既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也觸摸到了傳承中的危機。“我們學戲,不是為了把它送進博物館。”項目解說員包新瑤的話代表了團隊成員共同的心聲。“我們想讓它活起來、火起來,讓全世界和我們一樣的年輕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酷!”
學校與被譽為“中國秦腔活化石”的百年易俗社達成合作,目標明確而富有挑戰:面向外國青少年,打造一個“可感知、可體驗、可傳播”的秦腔文化載體,由這群在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Z世代”,在最新科技的加持下,為古老的藝術開路。
比賽現場,只見團隊成員熟練操作AR設備,在屏幕上輕輕一點,精美的秦腔頭飾瞬間就“戴”在了頭上,并畫上了濃墨重彩的臉譜。這是團隊開發的“秦腔數字工具包”中的AR虛擬妝造體驗模塊。“過去我們解釋一個臉譜的含義要費很多口舌,現在一鍵就能‘變身’劇中人。”數字技術員李浩鵬介紹道。此外,VR劇場導覽可讓人身臨其境漫步古戲樓;AI唱腔輔助系統可讓零基礎者跟隨模仿;電子屏上同步的中英雙語唱詞,打破了語言壁壘。
團隊構建了“觀·賞—學·玩—演·創”漸進式研學模式。舞臺監督員李東圳回憶起帶領外國學員體驗秦腔的場景:“他們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后來完成簡單的對打,特別有成就感。那一刻,秦腔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
“在學校的排練廳,一個動作做十遍;在易俗社的舞臺,為了一個傳神的眼神,我們要練上百遍。”音效操作員耿婷同時也是團隊的旦角演員,她深感這段經歷帶來的蛻變。從課堂“學得好”,到劇團“用得上”,再到賽場和國際交流中“干得精”,這條路徑在4名少年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證。他們不僅熟練掌握了《太廟請罪》《界牌關》等多部經典折子戲,更將秦腔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內化為一種融會貫通的綜合職業能力。
“比賽時緊張嗎?”面對記者的詢問,4名少年搖了搖頭。團隊指導老師韓莉告訴記者,隊員們已久經沙場。項目實施以來,他們已在文化和旅游部“梨花杯”、中國劇協“小梅花”獎等國家級戲曲類頂尖賽事中斬獲佳績,實現了從校賽小白到國賽翹楚的跨越。
[專家點評]
Klaus-Juergen Brix(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前寶馬高級經理):
作為一位長期致力于職業教育的研究者,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這個項目讓我看到了中國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領域的創新典范。
首先,我特別贊賞項目采用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這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學生們不僅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百年易俗社這樣的真實工作場景中實踐。這種“教室即排練廳、舞臺即課堂”的培養機制,正是“在工作中學習”理念的完美體現。其次,項目在技術創新應用上走在了前列。將AR妝容體驗、VR劇場導覽、AI演唱等數字技術融入傳統戲曲教學,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方式極具前瞻性。它證明了:傳統技藝的傳承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要在保持核心精髓的同時,勇于創新表達形式。再次,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值得推廣。項目通過“技藝傳承—文創開發—市場反哺”的路徑,形成了良性循環。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們服務了五國青少年實踐學習,讓秦腔藝術走向國際。他們不僅是技藝傳承者,更是有文化自信的國際文化使者。
這個項目證明,傳統與現代可以完美融合、文化與技術可以相得益彰、教育與產業可以深度協同。我強烈建議在全球范圍推廣這種模式——無論是中國戲曲還是世界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借鑒這條創新之路。讓職業教育成為傳承文化、連接世界的重要橋梁!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5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