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軍團隊
■參賽項目:
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與關鍵部件操作技能展示
■參賽院校:
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
■參賽選手:
ISSAKANOV ILYAS,SHUNAKOV DMITRIY,KRYGIN ILYA,KAZANTSEV VLADIMIR
“很榮幸也很驕傲參加這次比賽,中國的汽車技術發展給第一次來中國的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會把在比賽期間練就的技術和經驗帶回哈薩克斯坦,助力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發展。”
在之前結束的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海外賽區的比賽中,來自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的項目團隊剛剛捧獲中亞賽區的冠軍獎杯。如今,他們乘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依托“魯班工坊”的悉心培育,帶著“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與關鍵部件操作技能展示”項目,又站上了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冠軍總決賽的舞臺。他們的身上,凝聚著哈薩克斯坦青年的智慧與活力,也閃耀著中哈教育合作結出的碩果。
2023年12月,在東哈薩克斯坦大學里,一顆名為“魯班工坊”的夢想種子破土而出,為一群懷揣著汽車科技夢想的年輕人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前沿技術的大門。從這里開始,一支年輕的團隊與中國的天津職業大學攜手,開啟了一段從學習借鑒到創新突破的征程。
他們的學習之路,始于無數個挑燈夜戰的備賽過程:從高壓安全規范到數據流分析,團隊成員們克服時差,通過線上平臺,如饑似渴地向遠在天津職業大學的老師們請教核心技術;在實驗室里對每一個模塊、每一條線路進行反復測試與拆解,從設備的“使用者”逐漸轉變為技術的“洞察者”,并最終萌生了創新的想法。
“7分鐘”的生命通道——當他們了解到新能源汽車熱失控后留給乘客的逃生時間極短時,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最終研發成功的“精準七級檢測技術”,將熱失控預警后的疏散時間延長至寶貴的7分鐘,為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讓技術“開口說話”——考慮到一線維修工程師的實際操作場景,他們創新性地引入了“語音交互系統”,這個充滿溫度的設計,讓復雜的故障診斷變得直觀、高效,極大地降低了技術門檻。
從實驗室走向社會——團隊已經開始利用他們的技術和設備,為當地社區提供新能源汽車的免費檢測與科普服務,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這支團隊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合作與友誼的動人篇章。
“魯班工坊”是他們夢想起航的港灣,而與中國伙伴的深厚情誼,則是他們一路前行的不竭動力。在合作中,中哈師生共同鉆研、互相鼓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不僅是技術上的導師與學徒,更是追求共同夢想的戰友。
如今,他們站在國際競賽的舞臺上,自信地展示著自己的成果,用自己的經歷證明:當合作的橋梁架起,青春的夢想便能跨越國界,共鳴出最響亮的樂章。
[專家點評]
何小虎(大國工匠/航天數控車工):
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參賽隊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與關鍵部件技能展示項目中的表現,堪稱國際職業教育的優秀范本。其作品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技能操作層面,而是精準錨定行業共性難題,展現了青年團隊的技術視野與實踐魄力。
該項目直擊傳統檢測流程煩瑣、熱失控預警滯后、數據分析依賴人工等三大痛點,構建了一套軟硬件協同的創新解決方案。團隊研發的專用診斷臺架,讓診斷效率直接提升75%;創新的七維度探測與AI驅動的PPDT技術,不僅將熱失控逃生時間延長至7分鐘,更實現98%的診斷準確率;相惰耦合熱控技術達成電池減重40%、能量密度提升15%的突破,智能故障診斷系統則徹底擺脫對人工數據分析的依賴,實現故障自動定位與維修方案推送。每一項技術指標的背后,都是對新能源汽車運維核心需求的深刻洞察。
參賽隊的亮眼表現,不僅印證了其扎實的跨學科技術功底,更彰顯了職業教育與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這套涵蓋數據獲取、融合預警、實時診斷的閉環方案,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也為各國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以賽促創”的優秀借鑒,值得行業廣泛關注與推廣!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5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