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精氣神”比“考分”更重要——對話史家小學校長王歡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 楊洋)“教育評價確實應該改改了。”北京市史家小學校長王歡近日就基礎教育改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新時代,基礎教育必須有新的培養方式和培養目標。”
今年是史家小學建校80周年,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史家小學探索出了不少教育教學改革新路徑。
“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王歡表示,小學階段是習慣培養、人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小學教育尤其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著重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
王歡于1978年進入北京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這一年,正是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刻。她經歷了教育改革的陣痛,也見證了教育改革一次又一次進步。“40年來,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前進。如今我們更加意識到,成績已經不再是第一位,立德樹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但仍需看到的是,當前一些地區和學校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成績指揮棒”導向。“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現象依然存在,焦慮情緒也普遍存在于學校、家長和學生身上。
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傳遞出了黨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的明確信息: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教育評價確實應該改改了。”王歡告訴記者,在教學一線當語文老師時,自己也曾是成績指揮棒下的“拼命三郎”,“過去成績和小升初緊密相連,所以大家都很看重考試分數,老師教得絞盡腦汁,學生學得精疲力竭。隨著義務教育改革的層層推進,現在北京小升初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沒有了考試的壓力,我們有了更多的精力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
王歡進一步談到,要在課堂學習、課外實踐和家庭教育等多個環節中予以重視,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孩子面對挫折自我化解的能力,鼓勵孩子通過實踐活動奉獻社會。
從學生的志愿服務中挖掘出“再小的堅持也是力量”,從校園體育活動中總結出“小操場也能養出精氣神”,從一次家庭矛盾中提煉課題“親子壞情緒,Go Away!”——近年來,史家小學更加注重培養綜合能力,著重開展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展現出“小眼睛放亮,小胸脯挺直,小嗓門洪亮”的風貌。
“昂揚的狀態、自信的狀態、朝氣蓬勃的狀態,是孩子生命中最需要的能量。”王歡表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精氣神比考分更重要,要讓孩子心中有溫度,頭腦有智慧。”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