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
讓偏遠地區的群眾、家庭、孩子通過互聯網享受優質的學校
澎湃新聞記者:
總理您好。您一直在強調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發展共享經濟,但是去年發生了一連串的負面事件。您對此怎么看?下一步政府對規范發展共享經濟有什么新的舉措?謝謝。
李克強:
“互聯網+”、共享經濟,也可以說是平臺經濟。它作為新事物,和任何新事物一樣,在發展中總會有利有弊。但是總的看,它帶動了就業,方便了群眾,而且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像電商、快遞、移動支付等,大家都有感受,眾人做事,集眾智集眾力,眾人共享。
對于這種新業態、新模式,不能簡單任性,要么不管,要么管死。所以我們這幾年一直采用的是包容審慎的原則。包容就是對新的事物,我們已知遠遠小于未知,要允許它發展,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所謂審慎監管,就是要劃出安全的底線,也不允許打著“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招牌搞招搖撞騙。要給創業者提供一個能夠成長的空間,給企業一個發展新動能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公平的準入、公正的監管。新事物在市場力量推動過程中,它本身要靠市場,要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政府也要進行公平公正監管。愉快和煩惱總是在成長當中相伴隨,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其實,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電商、快遞對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可以進一步起到搞活流通的作用。在工業領域,推動工業互聯網,可以把那些閑置的資源帶動起來,而且促進技術創新。在社會領域,用武之地就更大了,像“互聯網+醫療健康”、“+養老助幼”、“+教育”,可以聯動許多方面,尤其是讓偏遠地區、農村的群眾、家庭、孩子通過互聯網能夠享受優質的學校、醫院,優秀的教師、醫生資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方面的例子就很多了,我看過不少“互聯網+醫療診斷”、“+教育”的實例,這本身也在釋放著市場的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
要多措并舉,繼續保障大學畢業生等一些重點人群就業
人民日報記者:
總理您好。去年以來,一些企業存在裁員的情況,有的內外資企業開始向境外轉移。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反映,他們想招一些合適的技術工人卻很難。所以請問總理,您將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來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謝謝。
李克強:
看來你確實感受到就業是個難題啊。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就業會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壓力。我們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勞動力1500多萬,未來幾年不會減,而且還要給幾百萬新進城農民工提供打工的機會。今年我們確定要確保新增城鎮就業人數在1100萬人以上,實際上我們希望能夠實現去年的實際規模,也就是1300萬人以上的就業。所以,我們把就業優先的政策首次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為宏觀政策,財政和貨幣政策不管是減稅、還是降低實際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就業來進行的。有了就業,才會有收入,才會有社會財富的創造。
我們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先是要保就業,不許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就是不讓出現失業潮。我們要多措并舉,對一些重點人群要繼續保障他們就業,像大學畢業生、復轉軍人、轉崗職工等。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又達834萬,比去年還多,創歷史新高。我們還要確保不出現零就業家庭,對那些容納勞動力比較多的企業要給政策優惠支持。我們還要推動創新創業創造,用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臺,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好不好,這本身也是經濟好不好的一個重要體現。
政府工作報告主要講了保障城鎮新增就業,這里我想特別強調一下農民工就業。中國現在有2.8億多農民工,而且每年是以百萬計的數量在增長。他們是許多產業行業的主力軍,農民的收入大部分來自于打工收入。農民工的身后可以說有無數家庭的期待。講到這里,我就想起幾年前到我國東北一個中型城市的建設樞紐工地上去考察,有一個印象至今揮之不去。在寒冷的天氣里農民工在施工,其中有一位農民工跟我歲數差不多大,我和他對話,他就希望一條:多加班,多掙錢。我說為什么?他說他的一個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他要掙錢使孩子安心學習,并且學習好。我從他的眼神里面看到他對下一代、對未來的期待。
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這40年來有如此巨大變化,教育的確起了巨大支撐作用。所以我們要善待農民工,不僅要給他們提供打工的機會,而且要保障他們應有的所得。現在不時發生農民工欠薪的問題,我們要立法規,堅決打擊那些惡意欠薪的行為,確保農民工打工有機會,而且合法權益得到保障,要看到他們的身后是無數家庭的希望。
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們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萬戶幸福愉悅的家庭
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網記者:
我們注意到近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在著力改善民生,但是在民生領域也會聽到一些抱怨。明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除了脫貧之外,民生領域我們能有哪些實實在在的期待?政府對解決民生問題究竟是怎么考慮的?
李克強:
你問的問題很大,因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持續地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一件一件去做。現在大數據顯示,“一老一小”的問題,就是養老服務、托幼服務有困難。這個確實應該引起我們更高的重視。
現在中國老齡人口,如果60歲以上算,近2.5億人,65歲以上有1.7億人,6歲以下兒童有上億人,他們的服務問題涉及到絕大多數家庭,但是我們這方面的服務供給是不足的。全面實施兩孩政策以后,托幼難更突出了。養老機構現在能提供的服務,每百人只有三個床位。有的大城市統計,可能要到90歲以后才能等到養老床位。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我們即便繼續加大養老機構、多功能幼兒園發展的力度,但還是跟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怎么辦?我到一些地方去調研,發現已經有好的經驗,就是重點發展社區的養老托幼服務,這樣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歡迎的。
所以,我想還是要創新機制,對接群眾需求,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比如說,提供公租房,讓那些從事助餐助行、日間照料、康復、老年大學等的社會力量免費使用,還可以給予水電氣的費用減免,可以減稅免稅,因為他們實際上也是幫政府共同解決民生之難。社區工作人員、政府的有關部門要保障公平準入,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公正監管上,確保這些服務是安全可靠的,對那些違規的要堅決逐出市場,讓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們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萬戶幸福愉悅的家庭,也可以讓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業創業。當然,民生方面的問題還很多,我們會抓住重點難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去解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晨 柯進 禹躍昆)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