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貴勇)“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長從不講錢,擔心孩子鉆到錢眼里;有的家長對于孩子不愛做家務、不愛學習等行為,習慣用錢來做刺激工具。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有必要引導孩子從小正確看待金錢與消費,給予其系統科學的財商教育,這樣他們在獨立生活之前才能做到理性消費,對自己負責。”在日前舉行的第184期北大博雅講壇上,理財科普作家曾昭逸攜新書《財游記:善財童子理財取經故事》,為學生及其家長上了一堂生動的財商教育課。
圖為講壇現場
據了解,《財游記:善財童子理財取經故事》是本土化的全方位理財科普故事書,借用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人物與情節,通過孫智圣、唐企僧、豬情戒、龍命子、牛魔王等五個人物來代表五類群體,分別指向不同的財富觀和理財方法。曾昭逸本人先后在基金管理公司、金融在線公司、保險公司等從事過商業營銷、產品研發、戰略研究等工作,具有相對豐富的經驗。
曾昭逸告訴記者,他從2004年開始構思財商教育,也曾寫過一本同主題圖書,但沒有通過喜聞樂見的故事加以貫穿,更多的是理論和方法層面的指導。2018年春節期間,他開始重新打磨,保留了原書的框架,重新建構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大綱,并配上漫畫,詳細論述了財商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誤區陷阱等。關于理財教育中具有操作性的內容,他通過圖表、游戲和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力求幫助青少年對何為財富、理財的重要性及其背后原理有全面的了解。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如果將全部時間都花在學習和上課外班上,結果得不償失。”曾昭逸以當前頻頻見諸報端的校園貸、金融騙局等為例表示,家庭有必要及早對孩子開展科學的財商教育,“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等孩子長大再補課,為時已晚,那就像一個嬰兒拿著木棍去和職業殺手對峙一樣,結局是非常慘烈的。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可追溯到上大學之前財商教育的缺乏。為了讓青少年更好把握理財教育的內涵,我在書中講述了巴菲特、索羅斯等人的故事,借這些名人故事來講述外匯、股票是怎么回事。對此,孩子們不一定做到研究有多深入,而是要有所覺察,知道基本的經濟運轉規律,并避開比較明顯的陷阱”。
在曾昭逸看來,經濟形勢比較好時,理財教育看似沒那么重要,但經濟形勢嚴峻時則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財商。財商教育的背后是理財思維,是對金錢的觀念。青少年的心中應該及早埋下一顆財商教育的種子,通過看書、瀏覽新聞、跟家長交流等方式,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漸漸知道社會的運轉規律、財富的流動規律,未雨綢繆,從而科學決策,獨立思考,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家庭要有理財教育的意識,學校也要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這本書我在孩子的班級微信群分享過,70%80%的學生都能看懂。其實,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金錢概念,是進行理財教育的最佳時機,家庭和學校將理財教育融入生活,如通過給孩子開設一個銀行賬戶或舉辦跳蚤市場活動,讓孩子多鍛煉多實踐,有助于其逐漸樹立理財意識,擁有積極的財富觀和一定的理財能力”。
據悉,《財游記:善財童子理財取經故事》中所選取的案例都不是作者憑空杜撰的,而是有著權威出處。全書也向青少年傳遞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投資到自身的學習與成長,是回報最大的投資。財商教育說到底是讓青少年自食其力,對自我負責,在擁有較強的綜合判斷和執行能力的基礎上,理性看待財富,更好地駕馭生活。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